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五四爱国主义既继承了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又具有了本质的进步和新的时代特征,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进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为: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反映了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既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思想解放的伟大文化运动,又是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政治运动,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五四精神的基本核心是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注入了新的世界观因素的结果。“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先生于 1894 年在《兴中会宣言》中最早提出来的。从那以后,大多数爱国志士无不以此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可以说,中国自此之后的一切革命斗争,无一不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受它的催动和鼓舞。站在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五四精神概括为三点,即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追寻时代潮流的科学民主精神。 五四精神的形成以及它所以能够带来破天荒的变化和巨大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五四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敞开了大门,从而为改变中国近代历史的航向与航程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一点,是决定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树立开先河的地位、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竖起“现代”的明确界标的根源。 众所周知,自从国门洞开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断地向西方学习,追求进步,探究救国救民的真理。可是,无论是甲午中日战争还是戊戌维新变法,无论是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能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前面这些运动都没有跨越旧思想的藩篱,都没有先进世界观的指导,因之,彻底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是不可能的。 五四运动就不同了。早在“五四”前夜,李大钊就第一个在中国的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撰写了《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多篇振聋发聩的文章;五四运动期间,一批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邓中夏、张太雷、陈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