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闭嘴打哈欠的妙用 闭嘴打哈欠,这是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训练方式,日常生活中每都会打哈欠,然而我们的发声状态要以闭嘴打哈欠的方式抬起软腭,这是喉头位置和喉咙状态适合演唱发声的最佳状态。 打哈欠时嘴张得开,两腮的肌肉都是主动配合的,牙关抬得高,上下颌打得开,这是发声的基本要求,假如牙关抬得不够高还会影响高音的开发。须强调的是打哈欠时的嘴型大小要有一定的尺度,假如嘴张得太大,一是影响舞台形象,二是会造成发声肌肉群的僵硬由此影响气息的深通。必须以闭嘴打哈欠的口型,反而可使口咽腔、鼻咽腔充分打开,这是通向头腔的要道,因为它们上连鼻腔,下连胸腔是个联络站,充分打开这部分有助于 获得头腔共鸣。帕瓦罗蒂认为: 口咽腔的共鸣是人声共鸣的扩大器,是获得优美音色和声音上下贯穿的保证。养成闭嘴打哈欠的发声习惯的同时也解决了牙关紧的问题。 二、打开鼻腔 这是获得头腔共鸣及高音位置的关键,有的人演唱时鼻音很重,除了生理现象,如患了鼻炎之外,通常是因为声音上下不贯穿,在鼻腔处窒息了,声音到不了头腔。发声前,使鼻翼两侧的上唇方肌和颧肌同时向外横向展开( 像大笑或打开大槽牙啃咬东西状) ,同时使鼻周围的神经兴奋起来,如同打喷嚏前的感觉,又如吃芥茉的辣味直冲恼门的体会,还要有意识地要将声音沿着鼻咽上方往眉心处唱,好似每个声音亮珠的珠眼都串在眉心上一样。孔令华在《声乐入门》中所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练习 an、en 、in、ang、eng、ing、ong 这几个鼻韵母的发音来找鼻腔共鸣的位置,这个位置找到了,就找到了头腔共鸣的通道。 三、前后两张嘴的功能 演唱发声时,声音不是直接从前面的嘴出来,它是靠后唱、往前传的一种反向提法,有一种说法歌唱的嘴,在脖子后面。我们想象用后面( 好象在脖子那里) 的嘴在唱,这样与我们提倡的闭嘴打哈欠及打开牙关的要求是一致的,即做到嘴张开,上下分开至少可塞 进一手指的嘴形。孔令华在《声乐入门》中说: 歌唱时好象有两张嘴,前面的嘴是管咬字的,后面的嘴是吐母音、发声用的,与声音位置关系最密切的不是前面的嘴,不是口腔的前半部和嘴唇,而是口腔的后半部,是咽腔,这是可调节的部分,是通向头腔的要道,充分地打开这部分,有助于获得头腔共鸣。又如北方的曲艺含灯大鼓,演唱者的牙咬着灯,演唱时完全是靠口腔的后半部,即声音从咽腔通向头腔。做发声练习时,用牙咬住自己的手指来唱,以此来体会打开后牙槽,用后面的嘴发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