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官网英译分析内容摘要:从传播学角度探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官网的英译,指出英译中的缺乏之处,提出专名回译、释译变通、文本重构等翻译策略有助于提高博物馆外宣翻译质量,为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外宣的精准翻译提供借鉴。关键词:外宣英译;武昌起义;传播学基金工程:本文为武汉工程大学第九届讨论生教育创新基金工程《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英译》〔C 某 2024214〕讨论成果。一、引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纪念馆网站对其两个主题性的根本陈列、场馆、辛亥革命讨论所等都有英译介绍。翻译是通过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实现信息的传播。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well〕于 1948 年提出了“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说〔to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据此,传播模式的翻译可表示如下〔表一〕:可以看出,传播学①与翻译共同关注信息的处理与沟通,但翻译更注重译者如何将原文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以及如何使译文读者准确领悟到原文的意思。外宣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外国读者最大限度的了解我国某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同时,外宣翻译应贴近中国开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 27〕,防止译文中根本的语法、用词、搭配等错误。传播学认为,在英译传播时译者要将受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对原文进行加工处理,以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从而调动游览者欣赏的积极性。近年来对企业外宣翻译〔如孙雪瑛、冯庆华 98-102〕、政府英文网站宣传〔如张悦、李红霞 90-93〕以及中华文化外宣翻译〔如乐萍 1-174〕等方面的讨论居多,对博物馆外宣网站英译讨论〔如胡淑华 95-98;蔡威 7-11〕均以翻译目的论为根底,笔者从传播学入手,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沟通,从而对博物馆英译文中结构不合理、文化信息缺失等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为丰富和开展外宣翻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讨论视角。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网站英译文本实例分析传播学不单着眼于微观的外宣翻译过程,还着眼于外宣翻译对人类社会文化的沟通与开展。笔者收集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网站②的五个外宣英译文本〔如表二所示〕,通过统计,这五个平行文本〔除第四个以外〕中文字数大大多于英译文本字数〔尤其是第二个文本〕。这主要因为中文中信息杂陈,讲究面面俱到,有较多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信息,通常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