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公正性反思摘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对一部分人的正当权益造成了侵害。究其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在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将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取向异化为“效益至上”。“效益至上”引领下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具有过度追求规模效益、行政干预简单粗暴、撤并程序严重失范、盲目崇拜速度与数量等实践特征。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把公正作为价值追求。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公正化必须回归“以生为本”的教育本位,强化对其程序的法律法律规范,加强监测与评估,完善对利益受损方的利益补偿实践。关键词:布局调整;价值取向;效益至上;公正一、问题提出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与农村地区学龄人口持续减少,以往“一村一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弊端日渐显现:农村生源严重不足、学校布局分散、学校运行管理成本高、教育资源浪费、教学质量不高,以及硬件设备简单陈旧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弊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进展,我国启动了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大规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2001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此后,国务院、财政部与教育部相应地颁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地政府也都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据讨论统计,从 2000 年到 2024 年,“小学数量减少了 31.24 万所,减幅为 56.43%;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 3086.88万人,减幅为 23.72%;普通初中数量减少了 0.98 万所,减幅为 15.43%;初中在校生减少了 1189.49 万人,减幅为 19.01%。”[1]由此可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非常罕见的。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虽然取得一些显著成效,但同时也给偏远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农村中小学的大规模撤并致使农村中小学生家校空间距离扩大,上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增加,部分学生因交通、饮食与住宿所产生的家庭经济负担相较于以往也要加重很多。这些都直接引发了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的回潮。其次,部分农村学生在学校撤并后被迫常年寄宿于学校,与父母亲人缺乏情感沟通。常常性的情感缺失不仅弱化了家庭教育,同时也可能造成儿童“对家庭和家人的关爱逐渐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