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未来——基于乡土元素的蚕桑景观营建讨论资源 4]。本文以盐城市射阳县特庸镇王村为例,通过其蚕桑景观的历史沿革以及进展演变,从乡土的蚕桑要素着手,探究其田园景观的营建过程和设计方法。2 讨论概况2.1 村庄概况盐城市射阳县特庸镇王村村自然条件优越,全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1306 户、3956 个人口,耕地面积 6717 亩。通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累计种植桑园面积 5800 亩,蚕桑育苗 500 亩,合计蚕桑面积占耕地面积 92%,蚕桑生产已成为该村的支柱特色产业。2.2 历史沿革盐城市特庸镇从煮海之乡到种桑养蚕之地,从如下三方面说明乡村建设的演变和进展过程。(1)由海而陆形成大地。600 多年前盐城为“淮南中十场”所在地,随着黄河夺淮,泥沙淤积,形成滨海平原,总体趋势逐渐东移。1855 年,黄河北归,废黄河侵蚀海岸,盐城南部以淤进为主,成为明清淮南盐业核心区。(2)由盐到垦形成物产。清代中后期,淮南盐业由兴盛走向衰落。海势东迁,缺乏海荡和草荡,产盐减少,淮南煎盐成本高,丧失竞争力。(3)人丁由灶转农。农耕转农,棉纺进展,耕读与商业意识重塑地域,场地内的丁头屋、驴头屋等围绕灶台展开的居住模式逐渐被院落和开间的宅院形式取代。3 田园景观的营建过程及设计蚕桑景观是特庸镇王村的独特资源和价值体现。从乡村蚕居生活的前世的农耕缘起、今生的困境诉求、未来的文化科普三条线突出蚕桑景观营建过程及其设计方法。3.1 前世的农耕缘起通过提取沧海桑田变迁史带来的劳作对象、劳作方式、劳作成果的转变作为前世的农耕缘起景观设计轴线。“由海转陆”节点设计提取沧海桑田这一设计构思,在村南水渠(喻海水)岸边做一竹制变形构筑物,穿越竹廊到达桑田,经历变形竹廊架到桑田(喻陆地)。“由灶转农”设计节点提取海卤煎盐到种桑养蚕这一历程,煎制海盐需要三大条件:海水、盐灶和荡草。紧接着以旋转的凌波微步为过度,由“海卤煎盐”转至“种桑养蚕”节点。搭设蚕架,分层置匾,种桑理田,采桑喂蚕,打造种桑养蚕景观节点,通过由海转陆到由灶转农,再到由盐转茧的景观逐层进展,最终形成农耕缘起的景观。3.2 今生的困境诉求王村因其沿着河流两岸呈线型布置,蚕房和辅房一般紧邻民房,产居空间高度融合。全村院落主要沿九中沟两侧分布,形式多样,主要有 L 型、一字型以及 C 型三种院落形式(图 1)。对蚕房(核心生产空间)进行差异性的打造,已搬至康居住宅内的村民使用的一般生产需求使用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