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历史思维和历史理解摘要:历史这门课对学生有什么用?怎样的历史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开展是有意义的?这是历史教育所面临的话题。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学科、历史教学本质的理解,深化我们对历史教育的认识。关键词:历史;历史思维;历史理解传统的历史课程强调古往今来人类的编年梗概和开展演变,过分地把历史看成一种供人接受和记忆的标准信息形态,并通过考试测验加以强化。这种着眼于社会化与政治性意义的历史教育观受到了有用主义价值观的严峻挑战。面对历史课的低谷状态,历史讨论者与历史老师开始反思传统历史课的教育问题,进行新的思索和探求。“历史”本身就包涵着以人为本的理性探究和理解的过程,要求以史料为证据重构历史,强调“开展对历史探究的方法或过程的理解”是历史学科的中心。相应地,上应该提倡“以探究为根底”的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学生要去“做历史”,而不是接受它。历史的学习因而有助于学生特定思考能力〔历史思维〕的增进,是学生的教育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这就影响学生具体地对历史知识性质、历史思维过程与历史理解旨趣的关注。一、历史知识的本质从知识的本质上说,历史不是供人接受的标准信息形态,而是一门“知识类型”学科,这种类型的知识不仅有人名、年代和事件,更有其自身的结构,有其核心的概念和技能——年代与时间,相似与区别,变化与延续,原因与结果,史料与证据等。所以,历史学科的中心是在于开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或过程的理解,要学生去认识如何得到关于过去的知识,而不只是知道过去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正因如此,历史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载体”,还不如说是一种“探究的方法”。这里,“知识载体”意味着历史是固化的意识形态或道德观念的承载物。“探究方法”是指根据历史讨论的认知方式与心理过程进行的问题解决学习,它围绕着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而展开,这种问题解决过程指明了历史学习的本质。有意义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重心落在关键性的概念、技能和原理上,并引导他们通过史料进行历史思维:明确问题并整理各种支持性证据,突破教科书中的史实并考察历史记载,查阅文献等各种证据并发挥历史想象——考虑历史记载形成的具体情境并比较各种情境里形成的观点,从而开展历史理解。知识的性质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即“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并给予它们特定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