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碱化合物的产业现状及百草枯现象众所周知,吡啶是农药、医药、日用化学品等产业的基础原料之一,生产吡啶过程中副产的取代吡啶也是难得的化学工业原料。特别是农药除草剂氨氰法百草枯生产工艺的国产化开发成功带来的大规模产业化,极大刺激了吡啶的需求,迅速开阔了吡啶产品的市场,保守统计,吡啶产量的60%以上用以生产百草枯,80%的含氮杂环类医药、农药和大量化学中间体都需要吡啶,甚至食品添加剂、烟草香料也是吡啶碱的下游衍生物。在农药行业,可使用吡啶做原料的产品达到 30 多种,且多是大规模品种,如百草枯、敌草快、毒死蜱、吡虫啉、啶虫脒等。有 50 多种医药产品使用吡啶做原料,如常用的磺胺类、青霉素等。2024 年前,由于大规模工业化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我国只有少量煤焦油提炼吡啶供应市场,合成吡啶全部依赖进口,国内百草枯生产所需吡啶受到国外公司的制约,成为百草枯及其他农药医药产品进展的掣肘,04 年后,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红太阳集团为首的民族企业经过几年奋力攻关,逐渐健全了吡啶生产产业链,生产技术日臻成熟,产品质量稳定。如今,我国吡啶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且大量出口海外,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百草枯属快速触杀型灭生性茎叶处理除草剂,药效迅速稳定,除草彻底,毒性低,不在作物中残留,不污染土壤、水体,可广范应用于果园、茶园、橡胶园、非耕地和玉米、甘蔗、棉花、蔬菜行间除草及免耕田除草,已在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准登记使用,在现有的 600 多个农药产品中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二。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开发成功百草枯,直到 1996 年以前,在全球范围内,先正达公司一直是百草枯的主要生产商,特别是氨氰法新工艺被国外公司掌握。1996 年,山东省农药讨论所在国内首家对该工艺进行讨论开发,1998 年完成小试,99 年与红太阳集团合作进行中试和产业化开发,2001 年实现年产 2000 吨规模产业化,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二家掌握氨氰法百草枯生产工艺的国家2024 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 年,获得中国化工化学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吡啶碱类生产情况目前,全球吡啶产品产能 18-20 万吨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吡啶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且生产能力还在继续上升。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健全,生产技术、成本和产品质量与国外已无差异,其主要上游原料为乙醛、甲醛和氨,经过塔式高压反应器,全部采纳 DCS 控制,连续化自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