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活动低效的关键性因素探析小学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进展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活动性)决定了它必须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在品德课教学设计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进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品德课教学中的活动普遍存在着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有的活动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片面追求形式,难以提高活动效率;有的活动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感兴趣,失去自主性,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有的活动让学生无所适从,自行其是,几乎失去控制,影响了活动的效率……那么,小学品德课活动低效的关键性因素有哪些呢?一、活动目标低效活动目标低效是活动低效的主要根源。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进展是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影响的,既有正面的因素,也有负面的因素。老师应该有一本学情“明细账”,要在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1.目标指向性不明:活动过程游离目标。如 A 老师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先安排了调查活动:填写教材第 4 页的调查表,并说说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是否满意?为什么?课堂上,A 老师通过投影展示了几位同学填写的调查表,当问及大家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是否满意并说出满意和不满意的原因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绝大多数学生都说“不满意”,问其原因,这个说课余没有时间看电视,那个说课余没有时间玩游戏,还有人说课余时间爸爸妈妈不陪自己玩……大家七嘴八舌,越扯越远,好像课余生活一团糟。课堂简直成了大家发牢骚的场所。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设置活动的目的是想通过调查活动讨论学生课余生活的安排是否合理。但是,实际的结果却违反了活动的初衷,没有达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使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目标。因为 A 老师的活动目标没有指向“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假如把问题改为“怎样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才能令人满意”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离题的回答了。2.缺乏有效的调控:活动过程干扰目标。如 B 老师在上《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课上安排学生模仿身边残疾人的生活情景。比如,盲人购物,断臂人写作业、系鞋带等,以期让学生切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