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地震震级、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地震烈度、地震震级、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烈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大小来决定,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 3 级,有感地震 34.5 级,中强地震 4.56 级,强烈地震 67 级,大地震 78 级,大于8 级的为巨大地震。震级的主要意义在于根据释放的能量对地震进行分类。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纳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是建筑等级划分的一个标准。设防烈度越高,抗震等级就越高(一、二、三、四级,数小等级高)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根据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纳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但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地震的烈度也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设防烈度是设计时考虑抵抗地震的大小。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 8 度。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假如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