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师型教学在《沉积学》课程教学改革讨论摘要:为了提高《沉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基于“双师型”的《沉积学》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优化老师队伍,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整合科研资源,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优化考核方式,积极开展课外拓展学习。关键词:《沉积学》;“双师型”教学;教学改革《沉积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包括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两部分内容。该课程是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讨论生和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科学讨论经验的“双师型”老师将科研成果素材运用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向互动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已成为培育创新型地质人才重要的教学改革措施。老师如何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素养,在课程的教与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实践环节、重视创新思维训练、优化考核评价方式,使学生不但有效地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沉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培育“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新世纪创新型地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双师型”老师的内涵当前对于“双师型”老师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双职称型”和“双证书论”之分,还有“双素养型”、“双能力论”和“双融合论”等多种认识之分[1]。然而无论实行何种标准,“双师型”老师都并非职称、证书的简单叠加。《沉积学》虽然是地质专业课程,但是国家并没有规定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证认定,因此,不能简单的将“双师型”老师定义为“双证书”型。“双师型”老师指从事《沉积学》课程教学的老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高校教学经验、传道授业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具有参加行业生产实践、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应长期从事科研项目、了解掌握《沉积学》进展的前沿,并能将专业知识、实践经验融于教学中,进而实现《沉积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课程教学改革1.优化老师队伍,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1)老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老师的整体素养关系到培育人才的质量[2],因此,优化老师队伍,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教授《沉积学》课程的关键。沉积地质讨论院专业老师中 35 岁及以下的年轻老师比重大,占 41%。年轻老师是科研教学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