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遗址走访有感大沽口炮台遗址走访有感 一、 大沽口炮台简介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 原置于海河南北两岸, 俗称“津门之屏” 。 明代, 大沽口开始设防, 清代修炮台, 置大炮, 设施不断加强, 逐渐形成以“威, 镇, 海, 门, 高” 为主体的完整防备体系, 寓意威武地震守在海门高处。 近代, 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 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 南有虎门, 北有大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后来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以“海门古塞” 之誉评为“津门十景” 之一, 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 五口炮台仅有“威” 字炮台有遗址存在, 炮台边缘竖立着飘扬的“砲” 字旗和清海军标志性的“黄龙旗” 。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南海河入海口两岸, 是展现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入侵, 民族不畏列强、 抵御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 93. 8 公顷, 建筑面积 21000 平方米。 2024 年 12 月, 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2024 年四月份建成开放, 整个博物馆俯瞰呈现不规则的放射状, 类似炮弹爆炸的形状, 又寓意东西文化的碰撞, 博物馆整体为锈漆色, 显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二、 四次大沽口战争 由于特别的地理位置, 近代以来这里共发生过四次大战。 (一) 四次大战 1、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1858 年 4 月, 英法联军以 6 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向炮台侧面登陆, 清军发炮反击, 只要有人牺牲, 后面继续顶上, 杀伤近百位联军士兵。 直隶总督谭廷襄却弃守逃亡, 炮台守军孤立无援, 清军大约 300 多人战死, 南北炮台陆续被英法联军攻占。 2、 第二次大沽口之站 1859 年 6 月 , 英法联军集结 20 余艘军舰再次来到大沽口水域, 已不满其进京换约定路线安排为由, 向炮台清军发动猛烈进攻、 守军奋起反击, 激战一昼夜, 击沉英舰 4 艘, 毙伤联军 400 余人, 迫使其仓皇败退。 3、 第三次大沽口之站 1860 年 8 月, 为报复前次攻打大沽口炮台的失败, 英法联军调集 30 多艘舰艇和陆战队5000 人集结大沽口。他们吸取前次失败而教训, 在北塘偷偷登陆, 从背后向大沽口炮台发动袭击。炮台守军与之激战, 不久石头缝炮台被攻陷, 之后其他炮台被攻陷。 英法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后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