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思想观念的进展孙中山先生是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努力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一生。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开展和更新观念,顺应社会开展趋势,跟随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一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中国,使中华民族陷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孙中山作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早就怀有“改进祖国,挽救同群”的宏愿。但是,早期的孙中山与何启、郑观应等改进派关系比较密切,受改进思想的影响,思想观念中还存有改进的成分。1890 年,孙中山致书已退职的封建官僚郑藻如,提出“兴农会以提倡农桑”,“立会局以禁绝鸦片”,“兴学会设学校以普及教育”[1]的三点主张。并建议在香山县试行,然后再推广全国。1891 年前后,孙中山写成《农功》一文,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改进中国的农业生产,反映了孙中山在不触动封建经济根底的前提下,要求开展资本主义农业的愿望[2]。1894 年 6 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农政之兴尤为今日之急务”。建议开设农师学堂,举办农艺博览会,派人出洋考察,开垦荒地,集中经营等等。把“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作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3]《上李鸿章书》反映了孙中山的改进观念。可贵的是,孙中山并没有固守改进的主张。在全国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改进思想风行全国的时候,孙中山毅然摒弃了改进的观点,选择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二上书失败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认识到上书请愿等改进方法无济于事。特别是甲午中争中日本侵略者的猖狂进攻,清军的节节败退,帝国主义列强的虎视眈眈,中国被瓜分的危机迫在眉睫。面对这些情况,孙中山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移强迫”[4],必须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才是解救中国危机的唯一出路。1894 年 11 月,孙中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5]的主张,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目标。1905 年,孙中山建议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联合起来组成中国同盟会。1905 年 8 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正式成立。根据孙中山的提议,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纲领。不久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又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归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