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养生之道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齐名,并称“孔孟”。学术界还有一种说法,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从中不难看出其地位之尊和影响之广。在当时经济落后、社会动乱的历史背景之下,孟子却能活到 84 岁高龄,不得不说其在养生之道方面是有过人之处的。综观其思想言行,孟子的养生观点主要表达于以下几点。养浩然之气立丈夫之志当学生公孙丑问及老师有何特长时,孟子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紧随其后的对话当中,他又详细阐述了浩然之气的本质:其博大无际,假设用心培育,甚至会充溢天地之间而不散。但却有一个前提,就是只有持续恒久、身体力行的仁义道德,才能促使其不断形成壮大,而并不是轻易之间就会偶然得之。与抽象的浩然之气相对应,就是孟子心目中理想完美的人格形象:大丈夫。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而其成长过程亦需经历漫长艰辛的磨砺和锻炼。即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今日,新时期的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也要如孟子所说,在拥有一身正气的同时,力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修君子之身达理想之性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好多观点自然和孔子一脉相承。如表达在修身养性方面,孟子在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根底上,进一步开展和丰富了“君子说”的内涵。君子应该仁爱至上,实现“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目的;君子品行清高,“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勇于担当,“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表里如一、真诚守信、善于观察、勤奋好学、专注于道、矢志不渝……正因为具备以上诸多优秀品行,所以君子之德才能如春雨润物、风行草偃一般产生强有力的典范和示范作用,成人达己,造福社会。认真推敲,也不难发现,孟子的相关论述和现在国家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多地方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对新时代的我们来说依旧受用不已。拥仁爱之德求向善之心“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看来,无论诸侯帝王,还是贩夫走卒,要想形成理想完美的人格,就必须具备仁爱之德。在孟子的著作当中,提到仁爱的地方也是非常之多,如“仁者无敌”“民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