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音乐声学的主要成就摘要:宋元时期,我国音乐艺术繁荣进展,为音乐声学理论的进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音乐声学领域成就卓越,主要体现在乐器声学、歌唱声学及空间声学三方面。关键词:音乐声学乐器声学歌唱声学空间声学音乐声学是音乐艺术中运用与体现到的物理学声学的理论与技术,它随着音乐的发生而产生。早在十一世纪的北宋时期,沈括在其《梦溪笔谈》卷六《乐律二》中就已提及“声学”一词,“此乃声学至要妙处也”,用以说明磬弦的泛音共振现象。音乐艺术的诸多方面如乐律、乐器、乐曲、歌唱艺术、演奏技术等在其著述中都有论及,说明了其在音乐声学方面的讨论,同时体现了宋元时期音乐声学方面的成就。一、乐器声学这一时期,大量前代乐器得以继承与进展了,并有许多新乐器出现。为了乐器的改良与器乐水平的提升,宋元人们对乐器振动原理做出了深化讨论,对乐器共振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一定长度、密度与张力的弦,固定其两端,拨动整弦中央位置,此时为最长波长,振动频率相对较低。但弦的振动除了振幅最大的原振动外还有弦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进行各自的振动,产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古琴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实行安徽。《琴律说》中南宋朱熹就记载了古琴安放徽位的步骤,将长期的琴律实践经验转变上升为理论。“自岳至龈均分为二,其折断处为琴之半。为至中处正是七徽……”此外,“泛声”“泛韵”等说法也都表明了宋元时期对琴的分段振动已有相对清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了运用。这一时期管乐器品种繁多,且对管的发声已有了清楚的认识。《皇佑新乐图记》画图指示并精确说明了十六支律管的管径数据和管长数据。两管长为 1:2 时音高相隔八度,管径越小,管长越短,则律管音律越高,是我国首次详尽记载的不同管径的全套定律器。关于琴(瑟)内部的振动,在《补笔谈》中沈括表述到琴瑟之弦均有“应声”。少宫为宫弦之应,少商为商弦之应,其余为隔四相应,即八度共振。这段记载还描述了演示共振的具体做法:以“先调诸弦令声和”为前提,宫弦之上夹一“纸人”,少宫被弹奏时纸人会出现跳动,将纸人放在其他弦上,就不会出现跳动。共振现象的发生通过这种实验形象而具体的演示了出来。此外,《葵辛杂识续集》中周密记载到应为一与四、二与五、六与四、四与七,表明当时音程的五度关系已被认识并被证实。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管弦振动清楚的表述到,用管色的“合”与琴的宫弦相应,然后上下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