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摘要】 《内经》中有关温病的内容散见于各篇,主要在病名、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在现存文献中,《内经》最早记载“温病”病名,并指出温病是热性病,寒邪侵袭是温病产生的直接外因,同时温病的产生与精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其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有九条讲火热病的。《内经》虽没有提出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候,但其基本内容已散在各篇中,并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便是清热和保津。《内经》在温病预后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标准,至今仍然具有临床意义。如《素问·玉版论要》的“病温,虚甚死”,就是在告诫医生,假如温病患者阴分亏损较甚,精血已枯,无阴以胜阳热,则预后不良。【关键词】 内经 温病学 历史贡献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医学典籍,为后世许多着名医学家的学术渊源、学术流派奠定了基础,直至今日仍不失为中医的理论源泉。《内经》中有关温病的内容散见于各篇,主要在病名、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现归纳分析于下。 病名与特征 《内经》提出“温病”病名,为现存文献最早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又谓:“有民厉温病。”初之气,是指少阳相火之气;地气迁,是指少阴君火之气。按运气学说,少阴君火之气移位于少阳相火之气,两火相遇,以致气候大热,万物草木提前萌芽,人民多得疫疠病,温病也随之发生了。但《内经》并未对温病病名给出具体特定的定义及法律规范,其称谓模糊,甚至混乱,它有时称作热病,有时叫作病温,有时简言疫,甚至与伤寒混淆,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内经》指出了温病的特征。从上面提到的这段文字来看,《内经》明确地告诉人们温病是个热性病,其形成有一定的气候条件,即天气过暖。不仅如此,《内经》还提示温病包括了温疠病、伤寒及病温、病暑等不同类型,并且指出温疠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以致会出现《素问·刺法论》所说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的“温病乃起,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即远近都得同样的病的现象。《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上古时代温病未形成独立体系,它归属于伤寒之中。后世不少医家认为温病不能脱离伤寒,其理论根据就是指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