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林领跑绿色印刷工作。他不想重复别人的材料体系,于是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当时国际上主流的信息存储材料是无机材料,那么自己就挑战一下有机材料。这在当时并不被人看好,但他与合作伙伴最终成功地将信息存储点的尺寸从十几个纳米缩小至 1.3 个纳米。相关论文很快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接受发表,讨论成果亦被两院院士评选为 1997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不是国外没有做过的事情就不能做。以前中国人总觉得引领科技进步的一定是西方国家,我们只能一味追赶,似乎最好的成绩也只能是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事实不应该是这样。”从那天开始,宋延林就打定主意,要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多年以后,灵感聚焦于“印刷技术”。从成像原理来看,印刷技术的进展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首先是“物理成像阶段”,基于物理凹凸结构成像,譬如雕版印刷、木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接下来是“化学成像阶段”,基于化学感光成像,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激光照排技术,上世纪 80 年代由王选院士主持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目前仍是中国印刷业的主流技术;另一种是国际上流行的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但无论是激光照排技术还是 CTP 技术,都是感光成像的过程。激光照排的过程与胶卷曝光类似:先将计算机处理的信息通过激光扫描到感光胶片上,再通过曝光、显影、定影得到一张底片,底片在涂有感光层的 PS版上重复曝光、显影、冲洗的过程,得到最终印版。“事实上,高质量的信息传输,应尽可能减少信息转换的环节。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直接打印出印版,省略化学显影过程呢?”宋延林首先考虑的是确定印版的材料要求。对于印刷而言,印版的图文区需要“沾油墨”,空白区则“不沾油墨”。高质量的印刷,要求两个区域必须形成足够大的反差,否则很容易“糊版”。宋延林根据信息存储中提高信噪比的要求和纳米材料控制表面性质的讨论基础,在印版表面形成特别的纳米结构,确保图文区和空白区有足够的反差,且界面清楚。不过事情远没有大功告成,“耐印力”成为紧跟着必须面对的挑战。“假如要让这项技术走向市场,必须确保它可以满足常规生产要求。目前主流印刷版材的耐印力,比如印刷普通报纸,需要在 10 万份以上。最终我们通过纳米材料的复合增强,使新版材的耐印力达到同一水准。”所谓“复合增强”,打个通俗的比方,和增强柏油公路耐磨性类似:只铺沥青的路面极易损坏,在沥青中掺入石子,就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