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字化运作模式下的道德银行的思考李守彪(1973—),男,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离退休老师管理中心副讨论员,讨论方向:教育管理学。摘要:道德银行以其特有的银行存储机制方式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以此拉动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在我国,道德银行的兴衰是 2000 年以后的事。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市道德银行运营模式为例剖析了其数字化运作背后的弊端是致其倒闭的原因所在。关键词:数字化;道德;道德银行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于 2001 年 11 月 26 日创办了全国第一家道德银行,其后道德银行在国内其他省市、高校以及网络都有所“开办”,但是最近几年又不断听闻各地道德银行倒闭之声。纵观大多数的道德银行,其内部运作模式基本相同,下面以《德育报》上曾经刊载的河南郑州市“青少年道德银行”的运营模式来简单加以分析。道德银行与其他社会金融银行的不同之处,是人们在这里存储的不是金钱,而是志愿服务的时间,是道德资产。根据银行规定,志愿者每年要参加 48 小时的志愿服务。而储户的利息结算方式则是:当储户自身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假如累计存储服务时间达 100 小时以上,可以通过银行获得其他储户提供的相应时数的服务。笔者认为上述以银行存储机制方式来唤起、激励社会上各界人士奉献爱心,并以此拉动整个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太多的“数字化”运营及其管理模式极有可能是导致道德银行亏损甚至倒闭的原因所在。1 道德银行怎可设置爱心底线“拒绝”储户既然开设银行的目的在于奉献爱心、呵护爱心,那么只要是在这个前提下的爱心行为都是应该受到保护,受到呵护的,又何须规定底线?难道年储蓄额低于 48 小时的储户业务就不予受理?低于 100 小时的爱心奉献就不可以获得社会认可而得到利息吗?银行此种规定的初衷也许是想激励储户能够不断前来存储,不断扩大储额。但笔者认为,上述假设存于社会上的商业类银行中则无可厚非,因为商业类银行追求的就是经济利润,其目的就在储额的多少,但是,作为道德银行则有别于此。诚然,道德银行的储额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道德行为的多少,可是,依据道德银行成立的原有宗旨而言,它所追求的赢利目的不是经济利润,而在于更多的储户前来银行“开户”,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这种爱心行动,而不是着眼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额度积累。因此,爱心面前人人平等,爱心没有底线,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道德银行助推道德的作用。2 道德银行怎可规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