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设计要讲究“五字节摘要设计好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在设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时应讲究“精”“真”“近”“深”“活”等五要素,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关键词小学;品德;社会;活动设计;针对性;体验性;现实性;探究性;生成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24 年版)》“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教学要采纳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设计好品社教学活动,是落实上述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时,应聚焦核心目标,注重全员参加,关注现实经验,诱发思维碰撞,有效调控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成、沟通,提升道德情感,践行实际行动,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一、求“精”——聚焦核心内容,设计针对性活动品德与社会课标强调:“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品德与社会活动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正确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观,从“育德”这一终极目标出发,精选课堂教学的内容,明析教学思路,明确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内容涉及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选材广泛,我们紧扣“文明”这一话题,设计了如下活动。1.畅聊“文明”题:如公交车上让座、捡垃圾进箱等,从而明白“文明不是惊天大事,而是平凡小事,小到只要弯弯腰、伸伸手、微微笑就是文明”。2.深议“文明”事:了解社会各个层面不文明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感悟“文明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3.搭建“文明塔”:学生把一个个写有文明的行为的小杯累积成象征社会的宝塔,形象地感受到“文明行为组合的社会就是一个文明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向前进展,文明社会必将越来越美好”!这一系列“文明”活动,由生活入手,层层推动,在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后,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文明与不文明行为辨析中理解“一点点小事,能折射出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帮助学生形成公民的责任感,培育学生重视小事、关注小事、努力从小事做起的态度,使学生初步懂得,每个人都应该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