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在教材选择中的应用【摘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育目标及专业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教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和推断矩阵,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对 3 种教材综合排序,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分析表明,层次分析法在教材选择、评价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教材决策应用型本科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学质量是本科教学的生命线,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学的依据,学生猎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应用型本科注重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材选择上与讨论型本科有较大的差异性,既要考虑学生的学识水平,又要考虑有用性、专业对口性等。在评价教材有用效果时需考虑以下因素:新颖性、通俗性、进展性、对口性、连贯性、可塑性、机动性等。教材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凭感觉选择教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利用层次分析法可科学、合理的选择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选择具有科学。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属于运筹学范畴,采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问题,是美国运筹学家 T.L.Saaty 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基本是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逻辑关系逐层分解形成层次结构。通过因素间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确定备选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在运用 AHP 方法进行评价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2)对层次结构中同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推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3)根据推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要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4)根据准则层计算的相对权重,计算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2.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教材选择2.1 建立层次结构根据应用型本科培育人才要求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选择时涉及到的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建立层次结构如图 1 所示。图 1 教材选择的层次结构第一层:目标层,表示系统要达到的目标,这里是“最佳教材 A”。第二层:主准则层,衡量达到目标的各项准则,包括内涵结构 B1、可控结构 B2 及专业结 B3。第三层:子准则层。是衡量达到主准则层的各项子准则,包括新颖性C1、通俗性 C2、连贯性 C3、可塑性 C4、机动性 C5、进展性 C6、对口性C7。新颖性是指内容与知识的新颖程度;通俗性是指深化浅出、言简意赅、易学易懂;连贯性是指与专业的前后内容有机相连,承前启后;机动性是指机动地进行课程安排顺序的调整和变更;可塑性是指在需要的情况下能对教材内容删减又不影响主干内容;进展性是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