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县剪纸的艺术特色与传承现状峄县剪纸,发源于鲁南地区古峄县,广泛流传于民间,是具有当地特定艺术风格的民间剪纸。峄县剪纸历史悠久、题材广泛、特色鲜亮,于2024 年被列入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峄县剪纸的历史概况峄县,旧县名。峄地设县,历史久远,《峄县志》中记载始于战国时期。其地处于鲁南,包含枣庄市的市中区、峄城、台儿庄全部及薛城东部、山亭南部、苍山西南三镇、微山县韩庄镇,以及徐州市北境的部分乡镇,建国后一直沿用到 1960 年(今有枣庄市峄城区)。峄县剪纸的流传时间较长,一般认为在明代以前当地就有剪纸,早期峄县剪纸受到了晋中剪纸的影响。明朝初期,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部分移民迁往古峄县域内定居,山西晋中剪纸传到古峄县,两地剪纸互相融合。后来,受到了当地石榴文化、运河文化影响,形成了较强的地域性艺术风格,成为了鲁南剪纸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二、峄县剪纸的题材种类峄县剪纸的题材比较广泛,根据功能大致分为节俗礼仪、民居装饰、绣花底样等。节俗礼仪类剪纸主要用于在逢年过节、男女定亲、结婚生子等节庆礼仪中,结婚用的喜花,贺礼用的礼花等,都属此类。民居装饰类剪纸主要是百姓日常剪制的各种花草,用于装点居室环境的作品,以及临近年节,贴在窗户上的“窗花”等。繡花底样类剪纸主要是作绣品样稿用的剪纸作品,如虎头鞋、虎头帽、鞋垫、荷包等底样。三、峄县剪纸的艺术特色鲁南地区的峄县剪纸,与山东其它各地剪纸艺术风格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题材、造型和技法等三个方面。题材方面:峄县剪纸除了常常出现的花开富贵、喜上眉梢及各类民间传说、戏曲人物等题材之外,出现了大量以石榴和水有关的题材。剪纸作品有《多子多福》《年年有余》《鲤鱼跃龙门》《笑口常开》等。造型方面:与山东其它地方剪纸艺术不同,峄县剪纸摒弃了细腻华美、精雕细琢,而执着于简练方硬、粗犷朴实,只保留最基本的特征,整体追求朴拙豪放、方直刚硬的审美取向。另外,峄县剪纸在技法方面,有化繁为简,以神取胜的特点。其技法以阴剪、阳剪为主,符号纹样运用不多。四、峄县剪纸的传承现状峄县剪纸是当地流传于民间,长期形成的剪纸艺术形式,与当下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曾经险些失传。据当地文化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截至目前,有代表性的老一辈剪纸艺人刘成德、王允荣已先后故去,而硕果仅存的传承人孙晋芳老人已近百岁。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随着当地政府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