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匠心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专业、严谨、精益求精,代表着技艺的极致、智慧的卓绝、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那么,老师需要工匠精神吗?“教书匠”在过去是贬义词,意即对教育缺乏深化的讨论,只做一些简单重复的老师。在全民提倡工匠精神的今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书匠”的内涵。工匠古已有之,著名的鲁班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墨家的工匠代表,不管是《吕氏春秋》还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其中都收录了儒墨等各家以及农业、手工业的理论,诸如关于机械、砖瓦、陶瓷、硫黄、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行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作品。还记得中学的一篇课文《核舟记》,其中精彩传神的微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读书时就受教诲说,“教学是复杂而又繁重的工作”。随着教书时日渐长,愈发觉得要做好老师,委实不易。且不说课前课后多少繁杂事,单就课堂教学一项,要将三维目标万千知识技能,编制在一个师生互动的流程里,在随时都可能生岔的情境里,要顺利完成,就已经非常不易;倘若还要根据课堂上的意外而随机应变,且教学有效,让学生确有所得,这该是多么困难。而且,教学只是育人的工具、过程,进展学生的心智、涵养学生的品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才是关键,这中间更需要丰富的性和趣味性。教学既要有效,又要有趣,教学过程必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成了老师永恒的追求。由此可见,教育是复杂繁难的行业,假如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師”,担负育人的崇高使命,老师最该有匠心才对。若将教学工作讨论透,是可以出大师的。那么,老师该如何修炼匠心呢?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爱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制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看杨澜访谈节目《大国工匠》,忍不住惊叹工匠大师们的智慧和求真精神。一件华美的龙袍,需要几位甚至十几位织工用千针万线严谨细密地织造而成。不管是木雕、石雕、微雕等雕刻艺术,还是非遗剪纸、印染、织锦、铸造等等,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很有讲究。同样,老师修炼匠心,首先要在法律规范、精细上下功夫。听说读写画唱跳和多媒体技术等等基本功要具备,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试这些基本环节要熟谙生巧,课堂上说笑逗唱演算赞嗔要信手拈来即兴发挥。遵循课堂教学的法律规范,探寻并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