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疾病心理反应是指正常人患病后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通常表现为负性情绪,如焦虑、痛苦、恐惧、悲伤、抑郁、悲观等。当人体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时,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能力减弱,产生细胞因子、淋巴因子、抗体、补体的分泌功能降低,进而对病原异物的识别功能减退,导致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下降,甚至会延长康复期并可能对愈后的个性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全面细致地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体察其心理变化,作出恰当的护理诊断,以便有放矢地给予身心两方面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几种常见的疾病性心理反应如焦虑、痛苦、恐惧、抑郁等表现,其原因、护理诊断等简要讨论如下。1 焦虑1.1 焦虑的生理及心理反应焦虑是由于应激而产生的一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改变。中医认为焦虑症多为肝失疏泄,心肾不交证。现代医学讨论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受体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系统功能失调有关[1]。由于肝气郁滞,内分泌失调,患者通常表现为纳差、腹胀、嗳气、口干、易汗、心悸、恶心、呕吐、疲劳、停经、口吃、抽搐、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内在生理反应。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抵抗或躲避。其外在行为通常有生气、否认、伪装欢乐、专心于某种活动、哭泣、负罪感、角色失败等。苏宝珠等采纳“交谈法”对 280 例住院患者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 80%以上的被调查者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种焦虑性心理反应[2]。1.2 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性格特征、精神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等。遗传因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的同病率为 15%,其中单卵双生子高达 50%。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等性格特征也容易使患者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感到紧张或引起情绪波动,从而造成焦虑。轻微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也可成为焦虑的诱因。在生物学因素方面,讨论表明,焦虑症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许多主要影响中枢 5-羟色胺的药物对焦虑症有效,说明其生物学因素是多方面的。1.3 护理诊断护理人员可以根据以上生理及心理反应和影响因素,对患者是否焦虑及其程度进行评估诊断。焦虑反应的程度可根据其敏感度、感官反应、知觉反应来划分。轻度焦虑指个体能够注意到大部分发生的事情;中度焦虑指个体注意发生了什么事的能力受限;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