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探究摘要:总结分析了当前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弊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措施上提出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应当以工程应用为目标,减少理论课时的观点,同时提出以工程案例启发方式实施理论教学,以项目驱动方式实施上机实践的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以课程大作业方式替代传统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项目驱动一、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内容计算流体力学包含内容甚广,从总体上讲,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分为两个主要方向:1.将计算流体力学自身作为对象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的讨论对象为计算流体力学本身,主要以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模型模型构建、数值离散方法、高性能数值计算算法开发为主要内容,侧重点为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及其实现方法。2.以計算流体力学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此体系以如何更好地将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应用于工程作为讨论对象,主要以应用技能为课程目标,侧重点为现实物理问题的简化建模、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对计算结果的科学解释等。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来讲,应当更多地关注计算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将计算流体力学作为一项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培育学生在利用该工具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流体问题的能力[3]。二、原有教学方法的弊端西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较早开设了《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培育了多届学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然而,该课程教学方式仍不够成熟,存在一些弊端,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1.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前的教学内容还延续中传统的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内容,即:流体流动控制方程的推导、离散方法及线性方程的解法等,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仍以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及这些数值算法的收敛性、稳定性、计算精度等方面作为主要的讲解对象,教授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理论推导及数学理论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难懂难学,枯燥乏味。同时大量的理论教学还影响了上机教学时间。2.工程实践能力转化不足。当前教学计划中虽然搭配了 16 个课时的上机教学,但仍显不足。经过多次的上机练习,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流程,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不具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上机练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上机指导书中的计算模型操作完成,而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