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论文

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论文_第1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论文_第2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论文_第3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讨论论文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是 VaughnWilliam 分类法。Ⅰ类 药阻滞细胞钠通道,抑制心房、心室及浦肯野纤维快反应组织的传导速度。Ⅰ 类药进一步可分为 3 类,Ⅰ a 钠通道阻滞中等速度,复极时限延长,如奎尼丁 、普鲁卡因胺、双丙吡胺,Ⅰ b 钠通道阻滞快速,如利多卡因、美西律,Ⅰ c 钠通道 阻滞速度缓慢,如氟卡因、普罗帕酮。Ⅱ 类药是 β-受体阻滞剂,Ⅲ 类药延长心脏复极过程,在动作电位 2、3 位相阻滞钾通道,从而延长心肌组 织的不应期,如胺碘酮、索他洛尔,Ⅳ 类药阻滞钙通道,抑制窦房结、房室结的慢反应组织,如维拉帕米、地尔硫 卓。上述分类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并未考虑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未将对心律失常 有影响的地高辛、腺苷等纳入在内。以往对抗心律失常Ⅰ类药的临床试验,其结果均不理想。如IMPACT、CAST-1、 CAST-2 等。IMPACT 应用美西律观察心肌梗塞后病人630 例,观察 12 个月,病死率 7. 6%,比安慰剂组的 4.8%要高。CAST-1观察英卡因、氟卡因对 2000 多例梗塞后病人 ≥6 个/小时的室早,≤15个无症状的室速,左室 EF≤40%,观察 16 个月后被迫停止 ,因为用药后其心律失常致死或心性停搏的病死率较安慰剂组高出 3 倍。其他心脏 病的病死率也高。之后 CAST-2 又对莫雷西嗪进行观察,病例数 1325 例,早期病死 率(14 天内)用药组病死率 17%,安慰剂组 3%,长期观察组也未见能降低病死率。 CAST 试验的结果给人以很大启示,用药组病死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药物在急性缺血 (或其他病理状态下)时增加折返而导致心律失常而致死。Ⅰ类药对以往有梗塞史 的缺血性心脏病者并不适用,而且,单纯抑制室性异位搏动也不一定能降低猝死的 发生率。自 1985 年开始至 1991 年结束的 ESVEM 试验,原先是要比较有创电生理检查与动 态心电图监测加运动试验,后者能更好预测药物的疗效,预测病人的预后,结果认 为两者都有很大价值,但意外发现,试验的七种药物中电生理检查认为,Ⅰ类药有 效之后继续服用,一年后只有 5%的病人没有复发心律失常或死亡,而无创检查服用 索他洛尔,于一年后有33%能继续服用此药而未发生心律失常再发及其他严重事件 。于是,不少学者提出应放弃应用抑制钠快速通道的药物,并建议改用延长动作 电位增加不应期的钾通道抑制剂。CAMIAT(加拿大)EMIAT(欧洲)讨论虽未证明 胺碘酮能降低梗塞后室早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阳光书坊+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阳光书坊,传播未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