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情感表达近百年来,从干版、湿版、胶片再到数码,摄影经历了一个不断被改写的历程,摄影的含义也在变化。如今,数码技术使摄影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许多照片在丧失了摄影最初的仪式感后变得毫无感情和生命力。摄影不仅是技术和器材的载体,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摄影家通过摄影作品把情感传达给读者,在观者心里激起情感的波澜和启示。在中国文人山水画中,意境是灵魂。中国文化审美意境作用于摄影,可以理解为摄影作品中的景与情交融,带给观者情感共鸣,传达出写意的,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老子的"大象无形"到作用于摄影上:虚化的影像给人带来超现实意味的、强烈的视觉感受,即所谓的形遁而魂见。——心象之映虚,乃精神之纪实,东方许多摄影师以“虚”来传达主观的情感宣泄。禅宗里面的“空寂”则完全排除“物”的世界,建立在“无”的美学基础上,是“主客泯灭”、“物我两忘”的境界。“不是我在拍照片,而是照片在拍我”的摄影观念便是代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摄影的情感表达趋向于模糊,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表现为一种写意性,注重人物感情的抒发;情感表达内敛且感性居多。而西方文化导向下的摄影容纳批判精神、矛盾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理念、强烈的个人体验表达以及西方哲学思辨性;其情感表达倾向于精确,理性较多;对生命、死亡的痛苦的追问,导致冲突、厚重的情感较多;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感较多。然而摄影的情感表达必定有跨越东西方文化鸿沟的大同。不管来自东方还是西方,很多摄影师都以自己的一生来“见证生命,融入被摄者的生活”,以宗教般的虔诚对生命和人类的情感做了一次伟大的诠释。摄影见证了近一个世纪里时代的种种悲剧,充满了被战争蹂躏、被虚无包围、被犯罪腐化、被自我的伤感侵蚀的人性,却缺少生活中甘美面。而台湾摄影师阮义忠说,“摄影不是暴露不好的东西,而是一种对好的肯定。”他的摄影就是在捕捉整个时代的乡愁和情感,那些充满泥土味的照片能填补现代人心灵的空缺,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慰藉。法国摄影师拉蒂格一直用童贞欢乐之心和对生活的真诚来摄影,提醒人们在美好的时间原是存在过的。这两位摄影师都以直接温暖细腻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家乡,记录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回忆。摄影虽然受文化、地域的影响,但人的感情才是最具主导性的,它能安排人与物作为被提纯的符号进入画面,从而进入到对影像最本质的表达中。摄影师需要在与其它文化的交往、比较、对抗中建构自己的身份,更需要在与诸多力量的交织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