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学车扫盲帖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前期,大多数人都习惯称汽车为摩托车,称卡车为“摩托卡车”,称消防车为“摩托卡救火车”,到了抗战胜利以后,叫法跟现在差不多就一样了。有的朋友可能还会问:假如管汽车叫摩托,那么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前期,人们又怎样来称呼摩托呢?答案是:摩托的命名常常变化,有时候被叫作“两轮摩托”,有时候被叫作“机器脚踏车”,有时候甚至会被叫作“自行车”。好吧,你管汽车叫摩托,管摩托叫自行车,那该管自行车叫啥?只好叫“人力脚踏车”了。旧社会就是这么怪异。还有更怪异的呢。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人们又流行把火车叫成汽车。认真想想,那个时代的叫法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那时候的火车就是用蒸汽机带动的,当然可以叫汽车。而汽车呢?一问世没多久就从蒸汽机驱动变成了内燃机驱动,内燃机驱动用英文怎么写?motor,所以汽车就应该叫作摩托。摩托不需要人力,一打火,一挂挡,一加油门,自己就会走,叫它自行车更加没错。由此可见,旧社会对各种新型交通工具的命名其实比我们新社会还要靠谱。靠谱归靠谱,现代人一旦穿越到旧社会,仍然会被搞糊涂。但在旧社会要开车也是需要驾照的,想拿驾照,你得通过考试,得要记熟当时特有的一套术语。如:变速箱叫“排挡箱”;刹车片叫“刹车鞋”;手刹叫“刹车杆”;点烟器叫“点烟电火”;储物盒叫“零物房”;仪表盘叫“仪表台”;离合器叫“交合器”。事实上,管离合器叫交合器,那只是北方叫法,要是到了上海、杭州和宁波,当地考官习惯称离合器为“克拉子”,简称“克拉”。背熟了以上术语,我们就可以去旧社会的驾校报名了。一进驾校,教练一般先教“手号”。什么是手号?就是行进途中需要司机打的手势。开车怎么还要打手势呢?这是因为旧社会的汽车基本上都没有转向灯,你在前边走,其他司机在后面跟,你需要拐弯,就得提前摇下车窗,把手伸到外面,打一个手号,告诉后面的司机:我要拐了,注意别蹭着!手号不到十种,很容易学。比如左拐的时候,手号是伸出左手,逆时针画圈;右拐相反,需要伸出右手,顺时针画圈。需要中途停车,左右手都行,伸出手掌,手心向下按几下。如此等等,一教即会。学完了手号,再学交通规则。学完了交通规则,教练开始教拆胎、扒胎和补胎。拆胎容易学,扒胎是很难的,因为旧社会的轮胎都不是真空胎,车胎分为内外两层,给你一个改锥和一把钳子,你要把外胎和内胎扒开,检查哪里漏气,自己补上,然后再装起来。学完了这一手,是不是该学开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