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实施道德层次化教育思考教育历来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层次化”原则,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一、学生年级(低、中、高)的层次性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进展是有序的。逐步深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强化,体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近几年,我国现行的几个德育大纲中,己通过改革,体现出道德养成教育培育目标的层次化原则要求。我们应根据各年级、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法律规范训练为基础,各年级各有重点,相互贯穿的思想品德教育系列。比如,在初中,初一年级,以抓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二年级,建立以“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制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廉进展的机会和条件; 初三年级,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作好第一次接受选择的准备。二、学生道德水平(良、中、下)的层次性中学生不仅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对道德品质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对全体,进行分类设计,实施分层教育。在中学,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理想价值观念是指未来的先进价值观,对现实生活在相当大的法律规范和导向作用,对中上等学生进行理想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育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后进生这一层次的教育,固然也要进行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然而根据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法律规范抓起,以贯彻《日常行为法律规范》为中心,实行“学和行”的有机结合教育,使他们熟悉“知”,领悟法律规范要求,同时,抓训练,见行动,并努力增强其自律能力。三、道德内容(褒、容、贬)的层次性如何引导学生在多种价值观的道德冲突中增强道德推断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道德内容的“层次化”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外两种层次,一类是道德褒扬,一类是道德批判。为摆脱这种“非彼即此”的绝对化模式,应将道德内容分解成三种层次,即增加一个道德容许层次。所谓道德容许层次,是指人的道德行为从动机和效果看一般属于利己不损人,或者主观利己,客观利己且利人。对这类行为假如褒扬则显得评价过高,而遣责它又显得评价过低,于是人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