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天宫何难何用潘厚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讨论中心讨论员、教授。从事太空科技工作五十年。包括我国首批箭载、星载太空探测仪的设计研制、卫星轨道计算;曾参加我国第一、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卫星系列规划制订,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上世纪 80~90 年代受聘为国家科委空间专家组专家,开展了中美、中德、中葡太空科学与应用的合作沟通。退休前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副主任兼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在国内外会议及刊物上发表了 83 篇论文、报告及专著。译著;科普文章 18 篇。所参加和负责的工作曾获七项国家和中科院科技成果奖等奖项。现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我国 2024 年发布的航天白皮书中所列近期主要任务之一是: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必须逾越的一步“神舟七号”的上天,已经实现了我国首次航天员出舱活动,突破了舱外航天服,以及出舱活动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2024 年估计将发射的“天宫一号”,及随之相继上天的神舟八、九、十号飞船,就是实现这一主要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核心就是突破航天器在轨的交会、对接技术。它是构筑太空实验室、规模更大的太空站,以至进一步实现载人登月、登火星等一系列未来工程所必须逾越的一步。构筑具有一定规模的太空设施,如欧美等 16 国正在轨道上联合组建的“国际空间站”,其总重量超过 400 吨,至今尚没有能一次将它送上太空的大推力火箭;它的总面积差不多一个半足球场大,试想,一发运载火箭的头部要包容如此大小的载荷,将如何加以组装、运输、竖到发射塔架旁发射上天?合理、可行的办法是将其一部分一部分地发射上去,在运行轨道上组装成整体。这就要通过交会、对接来操作实施。所以它是进一步推动航天事业必须克服的技术关键。难点简述交会对接,就是使两个分别发射的飞行器在运行轨道上会合,最终联结成为一个飞行器。一般是先将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精确测定运行轨道,当其飞经待发飞行器发射场上空时,择机发射,使后者与前者运行在相同的轨道上,即相同的高度、速度和轨道倾角,而且两者相距控制在几千米至十几千米的范围内。然后,依靠飞行器本身的机动能力使两者逐渐接近、联结成一体。由此可见,这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