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编纂与历史讨论众所周知,档案是第一手史料,档案史料作为人类社会的宝贵信息资源,对各个领域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对学术讨论,尤其是历史讨论,具有其他信息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如信息的原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等。但是一件档案只能反映历史的一个侧面或表面的现象,有的档案史料本身失实,因此据此得出的往往不是真实的结论。另外,档案史料信息往往还存在着分散性和不系统性等问题,给利用者带来很大的困难,使史料本身价值降低。为此,我们必须根据现实的社会需要和历史的需要,充分地占有史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将有价值的档案史料信息提炼出来转化为系统翔实的编纂成果,为历史讨论提供高质量的素材和“半成品”,同时为更多的人利用档案史料提供便利,并延长档案原件的寿命。一、档案编纂与编史修志的关系档案是历史的记录,史志是历史的系统记载,没有档案,史志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档案编纂与编史修志结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史学界公认《尚书》就是我国“上古的史书”,即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尚书》中所载的是商、周两代的政务文件,尤以帝王之言为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档案文件汇编性质的史书。《春秋》实际是当时鲁国和其他各诸侯国的国家机关大事记。以后历代的史学巨著,也都利用了大量的档案史料才编写而成。如被誉为中国史学双璧的《史记》、《资治通鉴》,正是由于司马迁、司马光充分利用了档案史料才编修而成的。中国历史上的《起居注》、《实录》等,更因其所载史料的原始性质,被人们认为是具有档案性质的史册。唐朝史学大师刘知几认为档案编纂工作与编史修志是“相须相成”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分开。历史讨论必须建立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史料基础上。可以说,档案编纂是编史修志可靠史料的主要源泉。编史修志所依据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衡量史志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古往今来的许多例证都充分说明了档案史料是历史讨论的重要依据。西汉司马迁写的五十二万字的历史巨著《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司马迁是把编纂档案与讨论历史紧密结合起来的最早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利用档案进行历史讨论的一个成功范例。二、档案编纂有助于史实讨论历史讨论与档案编纂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历史讨论都是有关“俱往矣”的问题,离开档案,就难以进行历史讨论,更难以取得卓有成效的历史研成果。上海的租界档案在国内现存租界档案中是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系统最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