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模式探究摘要: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进展,尤其是兵工高等教育在实践模式方面的探究卓有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兵工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得到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也以专兼职结合的办法获得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实现了深度融合,从而为培育合格的兵工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关键词:兵工;实践;课程;高等教育课程是教学最重要的平台和载体,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之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良好的教学环境,再加上优良的师资力量,是培育出优秀学生的必备条件。就兵工高等教育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工程技术教育而言,课程设置优化与否更为重要,这涉及能否为兵工人才培育提供合适的内容支撑。一、课程体系探究:课程设置的优化与自主教材编撰汉阳兵工学校初建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努力追踪武器装备制造的前沿科学与技术。该校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有:应用力学、机械学、冶金学、兵器学、弹道学等[1]。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学校在第三年还开设有“飞行机构造大意、潜航艇构造大意、水雷学大意”以及“工业经济、工厂管理法、工业卫生等”课程[1]。不过飞机和潜艇均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涌现出来的新装备,虽然代表了尖端武器的进展趋势,然而对于军备极为落后的中国来说,有用价值并不大。直到学校更名为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后,上述好高骛远的倾向才有所改变。为了尽快实现“造兵独立”的目标,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世界顶尖理工科院校看齐:“课程水准系参照德国兵工大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及吾国教育部颁布大学课程标准之内容而定。前期两年,奠定理工之基础,多共同必修课目,以外国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为主,至后两年制专门课程,乃分道扬镳,三系各趋极端。造兵系有弹道、兵器设计等主课。应化系有火药制造、毒气工程等学科。”①从上述课程结构来看,学校前两年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对基础科目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为更加深化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后两年则向专业方向深化,呈现出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相结合、课程难度层层递进的特点。出身日本帝国大学造兵科的李待琛接掌兵工专门学校后,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他认为,应该先筑牢弹道学和兵器构造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再学习兵器制造。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兵器设计上的错误[2]。为此,李待琛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增加了三门重点课程。一是“军事与技术”。聘请法国火药学校毕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