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 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在江户设幕府,至第三代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幕府领地约占全国土地 1/4,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实行大名参觐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17 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进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表现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为应付危机,幕江户城(7 张)府在 18 世纪中叶~19 世纪 40 年代实行改革,但并未奏效。1854 年日本开国后,民族危机又加剧了封建制危机。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在改革派下级武士推动下,逐渐实行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兴业,抵抗外敌。在幕末农民起义和萨长等西南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压力下,第十五代德川庆喜于 1867 年末被迫 宣布奉还大政。 1867 年 12 月 9 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 1868 ~1869 年的戊辰 战争,彻 底打倒幕府势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江户时代的经济进展 江户时代的早期玩偶江户时代的经济制度是一种封建的小农经济。16 世纪末,日本人口的 80%以上为农民。基本的生产关系为各藩领主直接控制广阔农民,农民为领主耕种一块世袭土地,并交纳一定量的实物地租和贡米。这种被称为本百姓的自耕农,是德川幕府时代幕藩体制的主要经济基础。 幕府的收入主要依赖农民的年贡。因此为保证大米等粮食的供应充足,幕府千方百计提高对土地产量的剥削,不断地变换租税收取制度,提高农民上税的份额,对农民的搜刮几乎到了使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为防止农民从土地上流失,严禁土地的永世买卖。同时为了防止农村生产、生活的商业化,1650(庆安三)年,幕府向全国农民发布《庆安告谕》,禁种经济作物,提倡节约。并通过改革币制、强制捐献、垄断专卖等形式压抑商品经济的进展。 尽管如此,商品经济还是在农村出现了,农村的生产力程度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造以及栽培技术的提高而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一部分农民开始有了年贡之外的剩余产品。这为商品经济在农村的进展与城市的繁荣制造了条件。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富农、地主雇佣贫雇农进行土地的耕种,同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