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例 1 米左右高,最厚与底板高差为 15cm。 2.材料准备 铁钉、棕绳、雕塑刀、薄膜、喷水壶等。 3.架子 架子与浮雕头像架子一样,只是尺寸更大些,同样缠上铁钉,以便挂泥。 4.制底板 同浮雕头像制底板一样,只是略厚些,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水分,从而减小泥的收缩性,较好地控制裂缝。 5.画像(如图 442) 同浮雕头像的制作一样先设定一个光源,以便使板面成中间色调,并选定一个角度,初学者最好是半侧面或侧面,然后用线准确地描绘出对象,同时,注意对象的比例、动态和透视,以及画面的构图。 6.加泥( 如图 443) 加泥既要认真又要大胆,经过认真观察,争取一次把体量加足,形状加到位,压紧拍实,再用雕塑刀稍稍归纳。等全部加了一层泥后,首先检查轮廓线,把多余的去掉,少的补上;再调整各形体间的边缘线,然后找出形体的大面转折,轻轻拍出大的面对。 这时许多画好的线都被遮盖,所以,还应在加好泥后的像上再画出形或做记号,同时调整形体的透视。 7.背景的表现 这个背景有两层含义,一是如头像上所讲应垂直加一定厚度的泥,以表明形体被遮住部分。二是模特儿背后的环境空间。它包括一些简单的道具,如人体中的椅子和衬布等等,而椅子和衬布的塑造也和人体一样,依照空间次序加以压缩,同时做好形的透视,以及面的转折。 8.进一步塑造(如图 444) 首先是构图、比例、动态和透视的调整。画面构图形式、节奏安排、疏密的布局都应先有考略,并有意图的表现,再调整比例动态,做出头、胸、盆骨,三大体在相互影响及透视情况下的关系应包括相互间的比例尺寸和视觉量感的比例。然后归纳出大的空间层次,及近、中、远和背景。 如近景为:头、左手臂、左手肩头、左腿、右腿及盆骨、胸,远为右肩及右手臂,但近,中,远这三个大层次中又有变化,如近景中的左膝是最高的,其次是左前臂及左手和左小腿,最后是左肩、左上臂及左大腿和左脚掌,这样近景中又有前后层次变化,从而使雕像更细腻、更微妙。 解剖结构的塑造,从外走到里,要注重骨与骨的位置长短、对称,肉与肉的位置、起止、厚薄和肉与骨的关系,露骨的关节部位,方、硬、转折的明确,被肉覆盖的地方要圆、厚、体量饱满。 最后再归纳大的面对转折和基本形,从而保证大关系不被破坏。 9.深化塑造 这一步主要是对五官特征、形象气质和手、脚、关节的塑造。细部解剖结构要丰富、准确,紧张与松弛的对比、表面肌理、挤压和拉扯关系等要处理好。 膝关节的方、硬,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