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现代中国节日的演变趋势节日及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是民族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国而言,往往以各种庆典来彰显某些文化记忆。一、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一阶段是中国传统节日开始转变的起步时期,传统的中国节日未遭大规模侵袭。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各式文化如激流涌入中国。有强制的文化灌输,诸如英法等国以不平等条约形式规定强制在我国建立教堂、开设西式医院、学校等;也有文化的软登陆,诸如国人本身对国外文化的认可,“西学东渐”就可算得上没有硝烟的文化输入。无论带有武力与否,这些西式文化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中国的文化市场,统统可以称得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推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起步。同时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消费等也一并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甚至改变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节日开始向近代化演变。尽管这一时期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还基本上延续自古传承下来的节日习俗,由于受到西方风俗习惯的影响,传统中国的节日习惯不可避开地出现了文化特征上的转变。1.节日的文化气氛开始改变由传统的纯宗教伦理式、节日专制式向有用式(现实式)、民间式转变。国外的节日很大的特点就是娱乐性丰富、普通群众的参加意识很强。诸如国人熟知的圣诞节、万圣节等,基本上都包含有普通民众的集体狂欢,很少夹杂如中国一般的宗教伦理色彩。随着中西方双面沟通的不断兴起,中国传统节日自然而然受到影响,而且这些影响足以使中国文化市场上开始出现新的元素。传统意义上的元宵佳节,多侧重于官方的庆祝,像达官贵族们的张灯结彩,普通民众的趋势喧闹。而自受西方影响之后,传统的元宵节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大肆的喧闹庆祝,民间的庆祝仪式以压倒性的盛于官方的张灯结彩,人们娱乐于节日之中,商人成为节日的主角。这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商贸经济的进展导致商人地位的提高密不可分。2.一系列新节日的出现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前,传统的节日不外乎元日、上元、花朝(二月二日)、寒食、清明、四月八日(佛诞)、端午、中元(盂兰盆节)、中秋、除夕等。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最显著的便是洪秀全设立了一些新节日,诸如太兄升天节(正月十三)、报爷节(二月初二)、登极节(二月二十二)等。细心观察,洪天王设立的这些节日无不带有宗教色彩,而这种宗教色彩显然更倾向于西方的宗教,这与“太平天国的文化与宗教是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