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后期漕运体制弊端的表现摘要::漕运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漕运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勒索广阔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在其存在的后期弊端百出。本文拟从各方面清代中后期漕运体制弊端的表现形式,以利于对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漕运制度的讨论.关键词:漕运总督运丁浮收勒折漕运起源较早,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漕之兴,封建之废也”。[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收的粮食经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的地方,其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等。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巩固北方的统治,始皇帝派大将蒙恬出击匈奴,“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东腄、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而致一石”。[2]清嘉道时期,漕运弊端丛生,道光二十六年,御史朱昌颐奏:“州县取之于民,弁丁取之于州县,部书仓役又取之于弁丁,层层需索。”[3]由此便形成了一系列的陋规恶习。一、漕运征漕加派频繁和各级官吏的贪污清军入关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对吏治的大力整顿,到乾隆时出现了“康乾盛世”,漕政同样也比较清明。但自乾隆中后期开始,政治日益黑暗,吏治腐败,征漕之时各种杂派也是五花八门。据记载:“江右漕粮杂费之苦,较正项而倍甚。开仓有派,修仓有派,余米有派,耗米有派。每年征米,或委员佐,或差本官,仆役经承俱有常例,名曰漕费”。[4]又据胡文学奏:“过淮监兑有派,修船使费有派,官役规例有派,他如踢斛、淋尖、垫仓、扬簸种种名色,一致截头、水脚试用,多寡不等,故应纳粮一石,必须用数石,应折银一两,必需费数两”。如此众多的额外加派,给有漕各省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故民间有:“兑漕之苦,不在正赋之难完,而在杂费之名多”的说法。清代中后期征漕加派繁多,主要与漕政官吏的贪污有重大关系。贪污的官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和完粮户直接接触的州县官吏胥役,一种是州县官吏的各级上司。州县官吏在征漕时进行贪污也会有所顾忌,“虑其上司之参劾也,则馈送之”。由此便形成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州县官吏在贪污时因怕其上司弹劾,从而对其上司进行贿赂,上级官吏也会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乘州县征漕之机而中饱私囊。二、漕运总督衙门对运丁的勒索漕运的最高长官为漕运总督,其衙门在淮安。漕船到达淮安后,总漕随即派遣属下前往盘查,而其下属却故意放纵手下兵役对运丁进行刁难。乾隆七年,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