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赋十年犹未遇拔剑倚柱长叹息论文导读:干谒诗作为唐代诗歌中较为客观的客观存在,往往因其内容单调、语多乞怜而为人所轻。所自比的事物也大都为大鹏、天马,处处展现出一个傲岸不羁、志大才高的文人形象。关键词:干谒诗,文人形象,尚武之风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进展到鼎盛的时期,各种类型的诗歌都进展成熟。干谒诗作为唐代诗歌中较为客观的客观存在,往往因其内容单调、语多乞怜而为人所轻。但是,作为盛唐科举制度产物下的盛唐干谒诗,它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们特有的精神面貌,这主要就体现在诗中诗人对自我形象的刻画上。本文试从这一方面入手,着重讨论了开元至天宝年间干谒诗中诗人对自我形象的刻画。一、半儒半侠的文人形象:玄宗开元元年,这位当时只有 28 岁的天子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当时蒸蒸日上的帝国声势、唯才是举的荐士之风,使得当时士人对于仕进的热心是空前的。开元时期是一个给予生命以理想色彩的时代,文人的思想行为大都带有鲜亮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即使是在干谒的诗作中,也力求突出个体之不同,表现出对自我经世才能的自信,并以此作为雄厚的干谒资本,保持与权贵的平等人格,刻画出一个个既有纵横家气质又有儒家经世志向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代表作家就是李白。李白象开元前期许多士人一样积极入仕,他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与传统儒者不同的是,李白实现理想的方式却是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李白凭借自己在蜀中时,曾向梓州名士赵蕤学过王霸之略和纵横之才,认为自己既具有王霸之奇术,又具有纵横之口才,所以在干谒权贵时,他更多追求的是双方之间的遇,而不是仅向一方的求。在李白这里,干谒者与被干谒者只有地位的高低之分,在文章上只是同声相求的关系。自己干谒对方是因为对方知己,从而在精神上达到了与王侯的平衡。唐代干谒诗的格局常常是前面大段的恭维对方,后面夸耀自己的才能并感叹自己的沦落。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在于李白在夸耀自己的时候自比甚高,他干谒诗中常常出现的人物都是古之圣贤人,如管仲、乐毅、鲁仲连等;所自比的事物也大都为大鹏、天马,处处展现出一个傲岸不羁、志大才高的文人形象。开元时期干谒诗中像李白这样充满鲜亮个性的诗人形象还有很多,他们或自信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或乐观且长凌风翮,乘春自有期;或平静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或洒脱少年不得志,走马游新市,充分流露出对自身才能的一种肯定。二、困守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