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长后期防早衰玉米生育后期(灌浆期),容易出现穗位以下的叶片枯黄,茎秆干枯,过早地丧失光合作用能力,甚至倒伏,发现早衰现象。其结果导致玉米籽粒空秕,百粒重下降,造成严重减产。玉米早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生理原因,生理原因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内因主要是作物体内养分失调、转移、病害等,外因主要是土壤、气候、虫害等。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变化,导致了玉米正常生长受到抑制,产生早衰现象。针对玉米早衰的原因,可实行以下方法措施防治早衰的发生。1.培肥地力。在施肥时要考虑玉米需肥特性、土质、气候、土壤肥力、肥料种类等因素。各产区情况不同,要因地制宜。施底肥能改善土壤结构,熟化耕层土壤,增加耕层养分,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底肥最好是农家肥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苗期多施草木灰或硫酸钾肥,可以防早衰。对于不同地块,酌情施攻粒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注意施肥后及时管理。假如是一次性施肥的,必须深施,播种时带一定量的口肥,深施底肥有利于中后玉米对营养的需求,能够使玉米根系发达,充分吸收养分和水分,后期不脱肥,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2.实行轮作,避开连作。实行合理的轮作,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轮作可以改善土壤中营养不良情况,使玉米生长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每一种玉米病害都是有针对性的危害寄主植物,玉米病菌不浸染大豆,同样大豆的某些病菌也不浸染玉米。这样经过二到三年的轮作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样玉米螟只危害玉米不危害大豆,大豆食心虫危害大豆不危害玉米,通过轮作就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3.合理密植,保证单株足够的营养面积。合理密植就是合理的种植密度或适宜的密度,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协调好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关系,使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乘积达最大值,应以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温度、水分等来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植株高大繁茂的、叶片近平展的、茎秆质量差的、根系不发达的品种类型不宜密植。相反,生育期较短、植株清秀、株形收敛的品种类型适宜密植。另外,种植密度还因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而不同。即高肥力宜密,且适宜密度范围相对较宽,低肥力宜稀,且适宜密度较窄。实践,同一品种在同一种植区域,因肥力不同,其适宜密度最大相差可达 25%左右。例如,稀植品种在高肥力条件下,适宜密度每公顷保苗 4.5 万株,在低肥力条件下,每公顷这密度应在 3.5 万~4 万株。大垄双行、休闲免耕等都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