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晖著《西厢记》的图文机制讨论关于连环画的定义,《辞海》中写下的是:连环画是“用多幅画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进展过程的绘画形式”。连环画有四要素:其一运用“绘画”;其二画中有字,但全篇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文字与图像是宾主关系,因此,才称之为“连环画”,而不是“连环书”;其三图像“连环”。所谓“连环”,就是连续不断,环环相扣。既为“连环”,图像必为“多幅”;一幅画面就无从“连环”,所以我们不把单幅的海报、广告之类的图像称为“连环画”;其四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进展过程”。这些“故事或事件进展过程”通常都有人的参加。故而我们不把山水画等称为连环画。王叔晖(1912.8-1985.7)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王叔晖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十五岁进入中国画学讨论会,其老师有吴镜汀、徐燕荪、吴光宇等,同时画风也受仇英、陈洪绶的影响。年幼的经历磨练了王叔晖的意志,既训练了绘画技艺,又为王叔晖提供了经济基础。王叔晖广为人知、最受欢迎的作品就要数连环画了。她的连环画作品线条细致精严,色彩典雅沉静,情意深邃,风格独特。王叔晖大多数绘画作品都是以中国传统的白描或工笔的绘画形式绘制的,她塑造了一批批古代文学作品和中国历史上有突出贡献或有影响力的女性人物形象。王叔晖的《西厢记》绘画作品是最能代表她绘画风格、最能展示她的绘画技法的创作,此作品荣获中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一等奖。王叔晖的《西厢记》绘画作品是根据元代王实甫同名杂剧改编,共用了三种方式,第一种完成于 1954 年,是一套 16 幅工笔重彩连环画作品;这是当时为了配合新婚姻法的公布,宣传自由自主婚姻的作品;第二种完成于 1957 年,是 128 幅白描作品;第三种完成于 1983 年,这次是以邮票的形式创作的《西厢记》,共四幅,分别为《惊艳》《听琴>《佳期》《长亭>。二、《西厢记》中图像绘制运用的方法中国的连环画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以全景的展现为主,除了描绘出人物情节的进展,也会将背景情况描绘出来。中国连环画中的造型不同于西方的点、线、面、明暗造型,对事物处理讲究的是“神似”,物像描繪含而不露,似有似无,不强调奇幻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动感效果,我们知道好的工笔画除了内容外,还在于高度提炼了精粹美的形式带来的传神与格调。这是中国画自身进展中逐渐形成的审美标准和品评特色,尤其到了宋代后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超凡脱俗的逸品。便正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高格调。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