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很多年轻朋友都会喜爱找一些关于现代名人的励志故事来看,那么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尺度与比例 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学家。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讨论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整理、讨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并多年活跃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 1928 年,梁思成学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草创之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既是组织者,又是仅有的两名授课老师。梁先生特别注重启蒙教育。开班第一课,他先在黑板上一笔画了一只小狗,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齐声答狗。又在小狗的旁边画了一座与小狗大小差不多的小屋,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狗窝。他又在狗的旁边画一个大的屋子,再问学生是什么,学生都说是房子。梁思成笑了,说狗窝和房子,一个是狗睡觉的地方,一个是人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尺度的含义。 与尺度同样有趣的,是梁先生在讲到更加抽象的比例这一概念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婴儿和一个成年人,然后又在成年人旁边画了一个和成年人同样大小的婴儿,问同学们两个谁是大人谁是小孩,同学们照实回答,梁先生笑着说,这就叫比例。并说建筑也和人一样,各种建筑有自己的特点和比例,假如尺度弄不好,让人看起来像拔高了的小孩或缩小了的大人。 大师就是大师,两个难以用语言轻易讲通的抽象概念就在谈笑间烙印在每位同学的记忆深处了。 :冯友兰 对此,冯友兰不仅没有生气,反倒觉得梁漱溟很直率,随后还给他寄去了自己的《三公堂自序》一书,并附信道歉:来书直率坦白,甚为感动,以为虽古之遗直不能过也,故亦不自隐其胸臆耳梁漱溟收到书信后,见老友意识到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哗众取宠。写文章只能写实际见到的,说话只能说真想说的后,他改变了态度,主动回信表示希望见面。1985 年 12 月 24 日,冯友兰来到梁漱溟家里与他相聚。这次见面,气氛友好,两人相谈甚欢。梁漱溟还特意将自己的著作《人心与人生》送给冯友兰,并亲题赠言。 面对好友的绝情和直言批判,冯友兰没有心存芥蒂,而是虚心接受,并作了深刻的批判。冯友兰诚恳的态度,自然也赢得了梁漱溟的谅解。冯友兰主动化干戈为玉帛的这种行为,折射出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这种交际方式和交际心态,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 种精妙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