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起义为什么能坚持三年白朗起义战争,是在辛亥革命之际,由朴素的打富济贫进展到反对袁世凯反动统治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起义之初,起义军每占一座城镇,便令殷富输纳财物救济穷人,释放被囚禁的劳苦群众。后受革命党人的影响,白朗等逐步加深了对袁世凯反动本质的认识。从 1913 年开始,公开打出讨袁的旗号,到处张贴反袁的布告,揭露袁世凯虽托名共和,实厉行专制,指斥袁贼世凯,狼子野心,以意思为法律,仍欲帝制自为,摧残吾民,盖较满洲尤甚。白朗等还抨击袁世凯对于沙俄入侵外蒙、英国入侵西藏所实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对外国传教士等实行了惩处措施,表现出明显的反帝倾向。最后,直接提出了逐走袁世凯,设立完美之政府的政治主张。由于起义军的行动既反映了广阔贫苦农民的要求,又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潮流,因而得到比较广泛的支持和拥护。白朗起义军作战勇敢,具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在战术运用上也比较灵活,能根据敌众己寡的特点,善于避实击虚,机动作战:或从内线跳到外线,或出敌不意地袭击守备薄弱或孤军冒进之敌。加上行军快速,常使敌军徒事跟追,疲于奔命,围追堵截一再落空。追击起义军最卖力的赵倜就曾哀叹:尾追固非善策,围剿亦难奏功,言念及此,忧心如焚。起义军在进攻城镇时,注意依靠群众,事先派人潜入,里应外合,或声东击西,长途奔袭,使敌人猝不及防,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战果。这些,是白朗起义武装得以存在、进展和坚持三年之久的主要原因。白朗起义失败的原因缺乏明确的反封建纲领这次起义战争虽然发生在辛亥革命之际,但起义军基本上始终墨守打富济贫这种只能满足农民临时微小利益的行动,而没有发动农民,用暴力夺取地主豪绅的土地,摧毁封建统治的根基。这就影响了广泛深化地发动群众,影响了部队的大规模进展,以致无法在群众中扎下深厚的根子。这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但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正确领导,是难于完成彻底反封建任务的,是难于将起义战争引向最后胜利的。西进陕甘,是战略上的失策豫、鄂、皖地区,虽然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势力比较雄厚,但工农群众的抗袁斗争相当普遍,群众基础是比较好的。诚然,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战争失败后,北洋政府加紧了对起义军的围剿,使起义军增加了困难。但是,只要坚决依靠群众,采纳灵活的战术,还是有可能克服困难,在原地区继续坚持斗争的。由于起义军的领导者只看到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