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紫砂陶刻的装饰方法,若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陶刻则是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故易于在紫砂陶上进行雕刻,无论草、隶、篆、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汇合国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于一体,形成了紫砂陶特有的雕刻装饰工艺。陶刻的源起供春是士人吴颐山的侍童,是时吴氏为准备三年一次的京试而寄居于金沙寺静读,而供春则侍侯吴氏的起居饮食。供春此时就观察寺僧和当地陶工制作各类器皿。据说他有一天利用一块紫砂泥捏成一个茶壶。吴氏拿供春为他所制的茶壶供其友们观赏,大家看后颇为欣赏,也请供春为他们制壶,由此宜兴壶开始风行,且渐及全国。作为侍童的供春,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连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许也有困难。因此,他请求主人吴氏替他在壶底署款,而后由自己刻上。壶底秀丽的楷书刻款就成为明朝宜兴壶的特征之一。随着文人的参加合作,为满足自赏,继而将雕刻的部位移到壶腹,镌刻简单的铭文与诗句,以后更进展到刻画与书画同时铭刻。到 16 世纪中期,名壶手时大彬在其早年仍需要士人替他书写铭款。但很快地能自行铭款,且无需用笔墨先行书写起稿。据说在后期,时大彬更能运刀如笔。到了 19 世纪初期,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陈鸿寿字曼生,生于乾隆时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熏陶的学者,对古文经学有深化的讨论,并精擅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刻,常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陈氏曾任宜兴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业。据说他曾设计 18 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加。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干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始进行烧窑步骤。因此,清代嘉庆年间,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究,不仅制作出精致的紫砂艺术品,也归纳出来一套独特的紫砂雕刻装饰艺术,同时也制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陶刻的技法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利其他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