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历史一个公正的视角认识陈独秀摘要:陈独秀具有“书生”气质和本色,由此决定其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和传统文人的重情重义的品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原则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缺乏真切地体验血雨腥风场面。陈独秀至死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更看重后者,是一个有风骨的分子,耿直率真,胸无城府,安于清贫。从某些方面看,陈独秀有点像普列汉诺夫。关键词: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知识分子;普列汉诺夫陈独秀(1879~1942)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讨论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不能不涉及陈独秀,而陈独秀在中共党史上又是个毁誉相参的人物。陈独秀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本文对此作一探讨。一、书生·革命家·终身反对派在后人对陈独秀的评论中,大多注意并指出陈独秀的“书生”气质和本色,认为陈独秀是一位书生式革命家。很多人指出书生式革命家的弱点和性格特征:缺乏练达的政治家的领导策略,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真正了解,容易流于夸夸其谈、脱离实际,喜爱主观地看待问题。笔者需要补充的是:书生气很重的革命家身上还或轻或重地保持着书生的傲气,以及不愿受人摆布、保持独立人格的性格;他们即使置身于暗流涌动的政治生活中,也仍然坚持“性情中人”的行为方式,率真、直接、冲动等等,不会给自己戴上虚假的面具。陈独秀如此,瞿秋白如此,李立三亦如此,还有许多与他们一样的人。这些特点,在陈独秀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体现得更加鲜亮多彩一些。第二,“书生”气质决定了陈独秀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但在现实中又兼具优柔寡断的特点。在对待中国共产党是否加入共产国际问题上,陈独秀起初坚决不同意:“我可以不干,决不能戴第三国际这顶帽子”[2](P539),但不久居然欣然同意了;在对待是否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国民党合作,陈独秀起初也很反对,认为加入国民党,无异于“等于想在粪缸中洗澡”,但最后又与“认识不彻底,主张不坚决,动摇不定的我”[3](P92-93)作了妥协。陈独秀的妥协或同意,未必是内心想通了,他从小养成的叛逆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轻易口服心服。因此,在大革命时期,集中反映到陈独秀的身上,就是他的独立人格与“国际纪律”冲突的过程。美国学者列文森在论述陈独秀对待民族主义和“西化”时,就面临两难:“……为了他的抵抗,陈独秀曾拒绝民族主义的约束,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并不能摆脱任何束缚。”[4](P109)同样,陈独秀以教授的身份介入政党政治后,试图拒绝共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