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个世纪的纪念今年 4 月 23 日,“忆上海先贤,明爱国之志——明末爱国科学家徐光启诞辰 450 周年纪念会”在上海市徐汇区光启公园进行。纪念会拉开了“徐光启诞辰 450 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包括中外专家学者研讨会以及徐光启雕塑落成仪式等)序幕。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徐氏后裔代表等在内的 400 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纪念会,共同纪念这位被外国友人称为“徐上海”的中西文化沟通第一人。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1562 年 4 月 24 日(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诞生于松江府上海县南太卿坊祖宅内,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1633 年 11 月 8 日(明崇祯六年)去世。他是明代中国向西方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先行者,明末沟通中西文化沟通的第一人。在徐光启逝世的近四个世纪中,各类纪念、追思活动连绵起伏,颇具特色。他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受到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仰慕和缅怀,值得今日的人们追溯回忆。一、徐家汇的兴起徐光启逝世后营葬于上海县城西门外十余里的法华乡西北,也就是在光启生前从事农业实验与著书立说的徐家农庄别业。这里有徐光启居住的后乐堂,其中堂有御赐“儒宗人表”,有董其昌书额的“春及堂”,为徐光启耕读处。在此,徐光启曾不远千里引入救灾粮食甘薯,并不辞辛劳试种推广;撰写了《芜菁疏》、《种竹图说》等书,并着手编《农政全书》。以后,建老天主堂,旧舍移西改置,徐光启孙子尔默、尔路后裔在此繁衍生息。时称“徐家厍”、“徐家湾”,后逐渐扩大进展成为集镇。徐光启墓地附近有通黄浦江的肇嘉浜、通吴淞江的法华泾和从西南而来的蒲汇塘,它们在此交汇,因此 1812 年(嘉庆十七年)名“徐家汇”。徐家汇逐渐兴起是在鸦片战争以后。1847 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进入徐家汇,建立了耶稣会总院。随后几十年中,新老教堂、大小修道院、中小学校、藏书楼、博物院、天文台等机构在徐家汇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此后的百年,徐家汇宗教文化建筑鳞次栉比,各类机构齐全完整,成为中国土地上最具规模、最有影响的西方文化中心、中国天主教的文化重镇。这种现象不仅在上海乃至在全国都没有第二处。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市划分行政区域。1950 年因为徐家汇地名的关系,“徐汇区”诞生了。而今的徐汇已进展为上海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区域之一。追根溯源,徐光启对于徐家汇的开拓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现在上海市区有三条以徐光启命名的公路,它们是黄浦区的“光启路”、“光启南路”、徐汇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