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学与医学基础》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生理学与医学基础”是研究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面向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细胞生物学”为先修课程,并首次在普通生理学课程中引入医学基础知识,打通了生理学、病理学、基础医学之间的壁垒,为后续课程“药物化学”、“药理学”及相关工程类知识学习奠定基础。“生理学与医学基础”具有知识点多、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同时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因此该课程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轻工行业的专业育人元素为基础,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应用“师时史势4S教学法”,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不但重视学生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以及对生命和科学的敬畏之心。二、课程简介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每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是从课程内容和知识点本身出发挖掘思政元素,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价值传递内化在知识中,将价值引导体现在议题中,将价值判断观测在能力中。“生理学与医学基础”利用“师时史势4S教学法”,将知识点、育人点和课程思政点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敬畏生命、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思政教育。21.师(shī):学习师长楷模【案例一】巴甫洛夫是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门上张贴“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谢绝探访”的便条,密切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把死亡过程与事业联系起来,不放弃最后获取科研资料的机会。死亡成了他工作的过程和他科学事业的一部分。通过介绍巴普洛夫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大师的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意识。【案例二】在“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章节中通过介绍下丘脑体温调节引出疟疾、青蒿素与屠呦呦的故事。疟疾是内热源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我国科学奖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全新治疗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艰难困苦的研发过程折射出屠呦呦团队科学研究的专注、执着和恒心,同时也体现出前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这些都是现在科研工作者和年轻人必备的品质。2.时(shí):深议热点时事【案例一】在呼吸系统知识中讲解COVID-19对呼吸系统的致病机理,介绍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中上做出的成绩,融入党的领导、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等政治认同,以及国家利益、国情观念、国际视野等国家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案例二】结合消化系统中的研究前沿及热点专题如肝纤维化,3肠道菌群的讲述,引出生物工程学院的发酵技术和工业微生物研究的优势与特色,激励和培育学生工程科研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健全人格和母校情怀。3.史(shǐ):剖析知识沿革【案例一】在细胞的结构与生理“课程中,通过讲授和剖析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的解析三次荣获诺奖的知识沿革案例,培养学生严谨理性、精益求精、批判质疑、实证求真的科学精神。【案例二】在内分泌系统的知识讲解中引入胰岛素诞生的历史故事和知识沿革讲述。通过班廷及麦克劳德等科学家艰辛励志的科研事迹,教育学生学习大师的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60年代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通过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合成人工胰岛素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既要善于抓住机遇,又要自信勤奋。【案例三】在“血液学”课程中,结合血型的讲解,让学生谈论自己的血型与父母血型的遗传规律。很多学生并不清楚父母的血型,以此为契机渗透对父母长辈的关心关爱;借助“血友病”和“熊猫血”知识沿革的讲解,以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孔婧捐赠造血干细胞的事迹倡导科学献血,救助生命,培养学生感恩大爱的个人品格和回馈社会的责任与担当。4.势(shì):把握发展趋势【案例一】在“血液循环系统”讲解过程中,介绍科学家通过3D打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