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刻艺术的进展传承摘要:紫砂陶刻的刀法借鉴了我国古代碑刻和篆刻,它不同于碑刻、篆刻的刀法,却具有碑刻和篆刻的视觉效果。紫砂陶刻经过数百年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今日丰富多变的陶刻刀法。关键词:陶刻;艺术;进展紫砂陶刻与中国书画,二者是有机的结合,也是完美的结合,“刻刀作笔走龙蛇,千姿百态名陶问”,这是人们对我们宜兴紫砂陶刻书画艺术的赞语。紫砂陶刻的装饰方法,若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陶刻则是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故易于在紫砂陶上进行雕刻,无论草、隶、篆、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汇合中国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于一体,形成我国紫砂陶特有的雕刻装饰工艺。陶刻是指在半干的坯土上,用竹刀或金属刀等刻纹样。它以刀代笔,以刻代绘,融诗、书、画、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早期的铭刻工具是削竹为刀,参照名人书画依法镌刻并在坯体上署上姓名和年号。如著名壶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人,致力于书画艺术的追索,得前人诸书法名家之神韵,制壶并铭刻,炉火纯青,使宜兴紫砂名气益盛,在当时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趋之若鹜。明清两代,到宜兴定制文玩,茶具者为数甚多,如:项元汴、赵宦光、陈眉公、董其昌、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胡公寿等定制壶器均署室名或人名以传世,后人称之为“名工名士”,“允称双绝”的无上妙品。谈到紫砂陶刻就不能绕开两个关键人物,陈鸣远和陈鸿寿。陈鸣远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紫砂艺人,号鹤峰。他所作的紫砂器,纤法有致,样式新颖,十分精妙。在当时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宫中艳说时大彬,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誉。陈鸣远不但紫砂器制作精致,还擅长镌刻铭文,书法雅健,有晋唐人笔法,开书法镌刻、印章与紫砂结合的先河。总而言之,在顺应市场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加入现代的元素,让作品既具备传统的经典,又有时代的气息,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十九世纪初期,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曼生)。是一位深受文化薰陶的学者,对古文经学有深化的讨论,并精擅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刻,常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陈氏曾任溧阳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