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育计划目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整个社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各类产业人才输出的主要源头,如何培育出大量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每个本科院校人才培育的当务之急。在办学实践中,考虑到教育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迫切需要,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起以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开展了长达 5 年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是一种既能满足企业对人才进展潜能、专业技能、业务素养的需求,又紧紧围绕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教学核心要素的有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育机制。一、问题分析目前高等教学中大多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结构的讲解,往往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授课的内容跟不上社会应用需求的变化,以致职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质量良莠不齐。高校并不应当完全一味地把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育和训练推给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机构[5],因为这些机构绝大多数采纳的是所谓的速成教学方式,企图在 2~3 个月或半年就完成一名学生的培育,缺乏基本知识的完整性,实践领域狭窄,学生能力的拓展、进步的空间、职业进展潜力都会受到限制。二、2.5+0.5+1 项目驱动型人才培育案例分析不同专业适用 2.5+0.5+1 项目驱动型人才培育方案的条件不同,在此,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详细说明。1.培育方案的 3 环节构建2.5+0.5+1 项目驱动应用人才培育方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与训练、专业综合技能应用与实践 3 个环节。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前 2.5 年在校内完成通识通修课、学科平台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课程由校内专职老师主讲,聘请的企业老师负责实验课程设计。后 0.5 年(即大三下学期)在校内校企项目联合研发中心,基于真实生产研发平台与环境,完成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期间由校内专职老师和聘请的企业老师共同负责教学和指导。最后 1 年开展职业实训培育,学生在企业项目组顶岗上阵、开展综合技能应用与实践实训,并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以及专业综合技能应用与实践。这 3 个环节紧密相关,相互补充。2.5+0.5+1 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建设的关键点是建立密切的校企项目合作机制,建设面对产业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训环境,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衔接。2.专业教学任务调整(1)大一学生以计算机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