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中国的论述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当时中国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评论,论述包括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他们批判了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针对近代中国的状况,马恩对中国革命曾给予厚望,但十多年的中国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他们认为开放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近代中国;英国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从未到过中国,但他们却对中国有着相当的了解,19 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写了 19 篇有关中国的专题文章,以及在其他著书和文章中也多次提到中国。马恩对近代中国的论述是构成其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在对马恩的中国问题讨论进行梳理和回顾,一方面可以通过旁观者的眼睛,这一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当时的中国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些启示。19 篇专题有 18 篇登载在美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另一篇发表于奥地利维也纳的《新闻报》。19 篇中有 3 篇是恩格斯受马克思所托而写。1858 年 10 月 21 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写道:“假如你觉得有必要,在星期二之前或大约这个时间,我可以写一篇关于俄中条约的文章……要不要写,请告知……。”[1]后来恩格斯就发表了《俄国在远东的胜利》这篇文章。众所周知,马恩两人长期通信,他们对遥远的东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并常常在信件中进行讨论。由此可知,马克思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与观点与恩格斯是相同的,后来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给友人的信中也多次提及中国革命、中国人口等现实问题。所以,此文论及的是他们两者共同的。一、马恩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论述1.对近代中国经济现状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及之前的东方社会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中说:“东方……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这和封建社会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出一辙,也道出了封建社会土地国有的事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特色的经济结构,这也成为阻碍英国在中国打开贸易市场的初衷。马克思在《对华贸易》中写道:“阻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对于外国的商品(以英国为主),中国的农民既没有购买欲望,也没有购买能力。19 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清政府当政的主要是咸丰皇帝。皇帝是中国的“土地的最高所有者”,“通常被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