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的七个习惯 本文是为高一学生写的,但对其他的年级的学生甚至大学阶段的学习同样有参考意义。 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样的师资条件,处在同样的班级氛围中,但其成绩各异。原因有许多,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各不相同。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和初中,其生活、学习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学习习惯对其学习的影响;高一是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这一年中学习习惯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高中的学习。那么,高一新生入学后,要注意培育哪些学习习惯呢? 一、做好预习、复习工作 在预习、听课、复习和作业这四个学习的环节中,听课和作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生一般也都能仔细去做。但许多同学却易于忽视预习和复习这两个环节。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预习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因为通过预习可以事先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通过预习事先知道要学的内容哪些已经懂了,哪些不懂,上课时的目的性比没有预习时要强得多;通过预习,记笔记更有针对性,知道书上有的内容就不必记,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专心听讲或思考问题。其次,预习可以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长期坚持预习的学生,其阅读速快,思维敏捷,对新知识善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和比较归类等,因此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这种独立地猎取知识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第三,预习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从学习的效果来看,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课堂学习时间;上课听懂了,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大大节约,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预习。这样,整个学习的过程就变得非常主动,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就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也有时间去学习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当然预习也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与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和作业效果的增强相比,这些时间的花费则显得微不足道。 想在课堂上就把一天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是很困难的,还需要通过课后复习来进一步掌握。之所以要复习,首先是因为课后复习是上课的继续。许多同学在做作业时,还要查书或请教同学,是因为有的知识根本没有领悟或没有巩固,或没有深刻掌握导致不能熟练应用。通过复习,才能使学习深化下去,在学习上不欠债。其次,做作业不能完全代替课后复习。做作业对促进课后复习确有积极作用,但是,作业有时不可能涉及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