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传说的三个系统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出现最早,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最为尊崇。在先秦文献中,黄帝虽尚未被尊奉为人文始祖,但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已经受到高度肯定。《周易·系辞》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说。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政治家管仲十分推崇黄帝之治,以为“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黄帝的“四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无为而治的时代,令后世统治者对其肃然起敬。黄帝的“置法而不变”,使早期华夏部落从无序走向有序。在两汉文献中,黄帝则进入三皇五帝之列,确立了中华人文始祖的地位。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置黄帝于五帝之首,次颛顼、帝喾,再次是尧和舜。班固《白虎通义》采信司马迁的说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钩沉先秦典籍,进一步肯定了黄帝为五帝之首说。约略与司马迁同时的孔安国,则以黄帝为三皇之一。他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吴、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唐代学人陆德明解释说:“神农,炎帝也,姜姓,母日文登,以火德王,三皇之二也;黄帝,轩辕也,姬姓,少典之子,母日附宝,以土德王,三皇之三也。”孔安国之说对后世深有影响,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即采信其说,将黄帝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宋代苏辙撰《古史》,同样以伏羲、神农和黄帝为“三皇”。黄帝名列三皇五帝,表明了传统文化对黄帝作为人文始祖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从有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黄帝对中华文化贡献至巨,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人文始祖。《史记·五帝本纪》较为全面地记述了黄帝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贡献,称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概括而言,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建国体、分疆野、明礼乐、立制度、兴百官以及种五谷、创文字、定干支、作历法、制音乐、兴嫁娶、做衣服、创医学、建屋宇、造舟楫等方面。虽然黄帝时期制造的文化尚处于文明初始阶段,但它毕竟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至深至巨。尤其是黄帝打败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