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课件(含逐字逐句翻译)目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逐字逐句翻译及注释•重点难点解析与讨论•跨文化对比与拓展延伸•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Chapter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主要成就包括:改进浑天仪、发明地动仪、创作《二京赋》等。在文学方面,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张衡生平及主要成就《张衡传》选自《后汉书·张衡列传》,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创作背景为东汉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张衡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致力于探索自然规律和文学创作。本文通过记叙张衡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他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的才能和贡献。《张衡传》创作背景文学地位与影响《张衡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文章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张衡的才华和品德,塑造了一个真实而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张衡传》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简要介绍张衡的生平及成就,为后文做铺垫。引言主体部分结尾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张衡的求学、为官、科学研究等经历。总结张衡的贡献和影响,表达作者对张衡的敬仰之情。030201文章结构梳理0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赞美张衡的科学成果精确可靠,如神一般契合实际。0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表现张衡谦虚谨慎的品质,虽才华横溢却不自满。02“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突出张衡在科学研究上的专注与毅力,花费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关键句段解读语言简练,句式多变文章语言简练,不拖沓,同时句式多变,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突出张衡的才华和品质。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相结合文章在客观叙述张衡生平事迹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张衡的敬仰之情。写作风格与特点03逐字逐句翻译及注释Chapter原文原文翻译注释注释翻译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三辅,指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泛指京城附近地区。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上篇内容翻译与注释原文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原文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翻译虽然才华高出世人,却并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翻译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到下面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注释骄尚,骄傲自大。交接俗人,与世俗之人交往。注释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连辟,屡次征召。承平,持续太平。逾侈,过度奢侈。中篇内容翻译与注释下篇内容翻译与注释•原文: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翻译: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注释:拟,摹仿。《两都》,《两都赋》的省称。《二京赋》,张衡赋作中的代表。《二京赋》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两篇。《西京赋》描述的是长安(今西安)的奢华景象。《东京赋》描绘的是洛阳宫室的壮美、百姓的殷实富足、街市的繁华热闹等景象。讽谏,用委婉的方式规劝。精思傅会,精心构思润色。邓骘(zhì),东汉时期著名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