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沟通的三种层次沟而不通、沟而能通,以及不沟而通。分别代表沟通的三种层次,各有不同特性。沟而不通,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却收不到效果。理论上已经不算沟通,充其量只能算有名无实。沟而能通,表示水沟里的水畅通无阻。大家在和谐气氛中,畅所欲言而且互相了解。中国人做人做事,力求圆满、圆融、圆通。必须提升到相当艺术的层次,才可能沟而能通。不沟而通,实在是少数人特有的默契。一般人想要不沟而通,恐怕很不容易做到。避免沟而不通,力求沟而能通。至于不沟而通,可遇不可求,随缘最好。学习目标详读本章,学习者应能达到下列目标:1.了解沟通的三种层次,并能逐渐自我提升。2.明了三种沟通层次的特性,并且能在日常沟通中,用心加以体会。3.知道沟而不通的三大难题,并能在日常沟通中,力求破解。4.明白沟而能通的三种情况,并能在日常沟通中,多观察、多体验5.明了沟而能通的要件,并能在日常沟通中,多加应用。6.欣赏不沟而通的默契,并能在日常沟通中,多加体会。第一节沟而不通沟而不通的现象,无论当事人开口说话,或者闭嘴不说,都普遍存在。说或不说,都可能沟而不通,如图10-l。图10-l沟而不通的现象开口说话,有说得不对,也有说得很对的时候。说得不对,听的人可能很生气,当面加以指责。也可能表面上装成无所谓的样子,心里却十分不以为然。当然,也可以提出正确的信息,马上加以反驳,使说的人简直下不了台。这些情况,都是沟而不通的常见现象。说得很对的时候,实际上也相当危险。对方很可能因为我们说得很对,而觉得没有面子;不是觉得他自己不对,便是认为我们把他当作傻瓜,连这些都不懂。我们说得愈对,他愈觉得没有面子,岂不糟糕?对方觉得没有面子,很可能恼羞成怒,以致蛮不讲理,当然沟而不通。修养好一些的人,表现出听不进去的样子,毫无反应。再好一些的人,表现得很高兴,却毫无预期的反应,同样是沟而不通。闭嘴不说呢?对方如果看到我们不开口,也来个相应不理,这时候的相对两无言,完全没有脉脉含情的气氛,根本就是不知从何说起,当然沟而不通。就算对方一直开口说话,若是不在乎我们有没有反应,或者把他想要说的话说完了,就不再说下去,好像再说也没有什么用,岂不是同样的沟而不通?说不说话,其实并不重要。要不要说,也不成问题。重要的是:怎么说,才不会沟而不通!沟而不通,相当于没有沟通。浪费时间是小事,影响到以后的沟通,那才是大事。沟而不通,主要有下述三种原因:首先,对方听不进去。前面已经说过,中国人听话,通常并不注意对方说了些什么,却相当注重对方怎么讲?讲些什么,牵涉到说话的内容。必须听得进去之后,才会进一步思考、分析所说的主题。而怎么讲则表现出说话的人,到底和听话的人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也就是居于什么样的立场来说话,成为听不听得进去的关键。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保持相同的立场,也就是呈现同路人的关系,听的人才肯放心地听下去。其次,把对方惹火了。中国人普遍十分讲理,但是生气的时候,却又十分不讲理。不小心,一句话把听的人惹得火气很大,当然沟而不通。中国人的情绪,说起来十分有趣。由于警觉性很高,所以怀疑心很重,因此情绪的起伏很大。往往一句话听得不顺,就会想得很多。而且愈想愈多,也愈想愈火。以“你把我惹火了,我当然不讲理”为借口,干脆蛮不讲理。看你有什么本事,可以和我沟通?唯有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一句话都不能讲错,不把对方惹火,才能顺利沟通。最后,对方故意气我们。有时候为了拖延时间,或者变更行程,甚至于存心考验。对方会采取故意无理取闹的立场,弄得沟通难以顺畅,造成沟而不通的困境。必须用心体会,善于化解,才能有惊无险,如图10-2。图10-2沟而不通的化解第二节沟而能通张三说话,李四听得很高兴。两人谈得投机,好像没有什么禁忌,什么都可以谈,怎样说都可以。只要关系够、交情深,而且场合适宜,换句话说,人、时、地、事都合理,中国人照样能够有话直说、有话实说,不但彼此畅快,而且效果良好。关系够不够,自己心中有数。关系够的人,交情未必深厚。也许平日少往来,亲戚的交情反而不如挚友那样深厚。关系够、交情深...